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滄海桑田大陳島 見證60年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中國新聞來源:浙江日報 2016年06月04日 15: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浙江在線6月3日訊 甲午岩迎來第一縷陽光、梅花灣泛起魚肚白……6月2日,大陳島又迎來一個明媚的清晨。

  88歲的徐定壽,默默遙望著島上海拔最高的鳳尾山頂那座16.5米高的石碑,心潮起伏。

  那是他每天都要靜靜地看上無數遍的墾荒紀念碑。它,記錄著60年前包括徐定壽在內的467名年輕人用心血和汗水譜寫的墾荒史,也見證著60年來大陳島上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如今,它又見證一段歷史——

  繼2006年到大陳島看望老墾荒隊員、2010年給老墾荒隊員回信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六一”前夕回信勉勵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

  “總書記還説我們墾荒隊員是最可敬的人。”老人激動地説。

  信念的奇跡

  “發揚‘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考察時勉勵當地幹部群眾

  離大陳鎮政府不遠處,幾幢紅房子特別顯眼,這就是墾荒隊員們集中居住的南田新村。徐定壽老人也住在這裡。

  1957年2月,29歲的徐定壽和妻子周銀翠離開家鄉永嘉來到大陳島,成為墾荒隊員,“我以前從來沒有經歷過大海風浪,結果暈船吐了一個星期,血都吐出來了,3天都沒有吃飯,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走路高低不平,夜裏電燈不明,急事電話不靈,遇風航船常停,生活單調苦悶,環境艱苦冷清。”這段順口溜,是墾荒隊員當時生活境況的真實寫照。在這段艱苦歲月裏,墾荒隊員沒有絲毫抱怨或後悔。

  “遇到什麼困難,大家就開展勞動競賽,比啊,拼啊,越是艱苦越快樂,沒有一個人退縮。這種精神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老墾荒隊員李京州説。

  當時,這群年輕人還跑到鳳尾山頂,頂著北風,莊嚴宣誓——

  背靠祖國河山,面朝祖國大海,肩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有一個困難就解決一個困難,有十個困難就解決十個困難。我們同邊防戰士一起,要把大陳島建設成可愛的家鄉。

  正是抱著這一信念,這些墾荒隊員和當地軍民一起,用熱血青春和辛勤汗水,換來了大陳島的喜人變化。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考察,對老墾荒隊員的奉獻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作出“大陳島開發建設大有可為”的重要指示。

  執著的堅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陳島正朝著‘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目標邁進,相信今後的發展會更好。”

  ——2010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回信

  歲月滄桑,如今的大陳島,濤聲依舊,卻早已換了新貌:

  國家一級漁港、全國能源開發基地、全國海洋經濟開發建設示範島、全國百個紅色景點旅遊景區之一、省級海島森林公園……一個個榮譽成為她的金名片。

  在墾荒精神的激勵下,新一代“墾荒者”接力前行。

  現為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的鄭錫江,2007年來到大陳島工作時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造路。

  探路靠腳,在半人高的雜草堆裏摸索前行,稍有不慎身上就會出現血口子……儘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的艱苦依然讓鄭錫江很是驚訝。“可聽老墾荒隊員講起以前的墾荒故事,我們才發現自己的苦根本不值一提。”鄭錫江感慨地説。目前,大陳島水咀至雞籠頭至土地堂公路項目完工;總長30公里的環島公路全面貫通。

  國網浙江台州市椒江區供電公司大陳供電所所長王海強是個“墾二代”,其父王進蘇是墾荒隊的第二批隊員。説起大陳島的電力系統,王海強如數家珍:

  上世紀70年代柴油發電時期限時限電的包燈計費,1988年元寶山風力發電站165千瓦發電機組的投運,2009年20多公里的35千伏海底電纜貫通……

  “以前大陳島的供電很不穩定,而且颱風一來,基本都會出現問題。”王海強説,而現在,通過一系列的電力改造,大陳島的電力系統越來越穩定,電能質量越來越高,不僅能保障島上用電,而且島上的風力清潔能源還能反哺陸上。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大陳島人也在不斷挖掘海島文化、生態旅遊的魅力。

  紅色記憶廣場、甲午岩景區、烏沙頭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正在建設;美麗鄉村提升改造、海島保護和整治修復、象頭岙休閒與觀光漁業項目也在有序推進;直升機低空飛行項目已經開始籌劃……這些,讓陳彬彬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陳彬彬是聽著墾荒故事長大的大陳人。2014年,大學畢業的陳彬彬毅然辭去杭州的工作,返回家鄉創業。

  “我看好大陳島的發展,也願意為大陳島發展出份力。”27歲的陳彬彬,成了大陳島最年輕的民宿經營者,也給大陳島傳統的酒店經營帶來了新的氣息。

  他購置了大型的海洋槽備貨,讓遊客在禁漁期也能吃到海鮮;民宿實現了WiFi覆蓋,讓遊客在島上也能上網沖浪;引進了新的營銷模式,讓遊客在網上了解大陳、並預定酒店……

  儘管近年來由於柴油、人工成本上漲,漁業資源枯竭等原因,捕魚業不大景氣。但作為國家一級漁港,大陳島人沒有放棄這個靠海吃海的天然優勢。

  2014年,大陳鎮鳳尾村黨支部書記管君武投入200萬元養殖厚殼貽貝,在土地堂一處海灣,放養了2萬多條苗繩,尋求轉型升級。

  去年,颱風“燦鴻”肆虐,而厚殼貽貝的損失遠遠低於他的預期,這讓他看到了希望,不少村民紛紛效倣,目前島上已有80多人轉産從事水産養殖。

  “如今,發展海島旅遊恰逢其時!我們將緊抓機遇,借旅遊開發之機加快建設小康的大陳和現代化的大陳。”椒江區黨委負責人對大陳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永遠的感召

  “希望你們向爺爺奶奶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準備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016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台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回信

  “習總書記給大陳島墾荒隊員後代的回信,不僅是對廣大青少年的勉勵,也是對你們的關心,對台州發展的關懷與期望。”6月1日中午,台州市委書記王昌榮考察大陳島開發建設工作。船一靠岸,他就先趕去看望島上的老墾荒隊員。

  到台州任職4個月來,王昌榮深入台州各地城鄉調研,始終有一種強烈而深切的感受,那就是——

  60年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始終在感召台州人民砥礪前行。

  而這,也正是許許多多參與和關心台州發展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像民營經濟,之所以能成為台州最大的發展優勢、最亮的發展特色、最重的發展底牌,就是墾荒精神的真實寫照和集中體現。”台州市發改委主任張銳敏這樣對記者説,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個白手起家的台州民營企業家,正是在墾荒精神的感召下,艱苦創業、開拓創新,走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之路。

  開過照相館、做過冰箱廠廠長、鼓搗過裝修材料,1994年造起了汽車、2010年收購沃爾沃……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出身台州一個農民家庭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坦言,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好經受磨難的心理準備,做好剝幾層皮的心理準備。

  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憑300元貸款起步,闖出了一個大型現代化民營跨國企業集團,從“草根”走到“明星”,更被譽為“國寶”。但隨後接連遭遇的3次危機,使他背上20多億元債務,不少人斷言,飛躍將止步於此。8年後,他的堅持粉碎了這般論調,“台州的企業家,大多有一股子拼勁。沒有這股子精神,就沒有我邱繼寶的今天。”

  墾荒精神,過去需要,現在和今後同樣需要。目前,台州市委已明確要求,全市黨員幹部要立足崗位,大力弘揚墾荒精神,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為幹事創業、崗位建功的熱情和動力,進一步拉高標桿、爭先進位,再創台州新輝煌。

  東海潮涌,濤聲吼地,巍巍屹立的墾荒紀念碑靜默如初,正注視著一代又一代“新墾荒者”,迎難而上,接力前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