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 湖南篇】“互聯網+”為山村打開致富路

中國新聞來源:華聲在線 2016年05月10日 16:3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互聯網+”為山村打開致富路

  調整産業結構,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帶動村子脫貧致富

  團省委書記湯立斌到對口扶貧點永州市新田縣驥村鎮黃栗山村走訪慰問貧困戶。

  扶貧點

  簡介

  對口地點

  永州市新田縣驥村鎮

  黃栗山村

  幫扶單位

  共青團湖南省委

  鄉村介紹

  黃栗山村位於驥村鎮東北方向,距縣城5公里、鎮政府3公里,全村現有住戶224戶,人口1020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4戶,共171人。該村係2010—2015年省級貧困村,2014年村人均純收入2060元。全村耕地面積1000畝,林地面積2000畝。本村的土壤含硒豐富,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紅皮蘿蔔、花生、玉米、黃豆、西瓜、茶葉等。其中紅皮蘿蔔色澤光鮮、圓潤香脆,遠銷廣東珠三角等地區。西瓜、茶葉也是遠近聞名。村部修建於2006年,僅兩間不到6平方米的辦公室和一間30平方米的會議室兼黨建遠程教室、圖書閱覽室。

  幫扶措施

  ●一、調整産業結構。紅皮蘿蔔種植是該村農民增收的核心基礎,通過提高科技種植、尋求合作化生産途徑來做大做強該産業。利用生態農業資源,結合該村桃花節,大力發展旅遊産業,帶動農家樂的發展。

  ●二、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協調省水利廳中小河流整治項目立項,對本村河道進行清淤治理工作,維修加固河堤,避免洪水對農業産生影響。

  ●三、精神文明建設。扶貧不忘公益,關愛老人和孩子。通過互聯網+推動網絡渠道扶貧。

  ■記者 柳麗娜 張浩

  11月,正是紅皮蘿蔔産量最高的月份,黃栗山村的村民紛紛在蘿蔔地裏忙碌著。儘管氣溫很低,但村民們心裏卻暖烘烘的。

  “明年,我還種紅皮蘿蔔!”村民何春太看著眼前的土地,憨厚地笑著。此前,黃栗山村的村民們還在為蘿蔔發愁。紅皮蘿蔔是黃栗山村的傳統産業,一直暢銷。但2015年市場行情突變,以往每公斤能賣到1塊五六的紅皮蘿蔔,到11月中旬上市時,只能賣到每公斤4毛錢。而且大部分賣不出去,眼睜睜等著爛在田裏。

  “紅皮蘿蔔,又脆又甜。”在得知蘿蔔滯銷後,聯絡該村的扶貧單位共青團湖南省委立馬向外求助。一時間,求助的消息在朋友圈、QQ群滿天飛。很快,就訂購出去1.4萬公斤。步步高集團也與團省委取得聯絡,訂購了5.5萬公斤。十天不到,全村的蘿蔔順利銷完。

  自共青團湖南省委入駐黃栗山村以來,幫助修建村基礎設施,調整産業結構,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帶動村子脫貧致富。

  紅皮蘿蔔滯銷

  “互聯網+”解困

  紅皮蘿蔔是黃栗山村的傳統産業,家家戶戶都種植。過去,因為村裏的蘿蔔品質好,不愁銷,大家都是自發種植,從沒想到要發展訂單生産。想不到市場行情突變,以前暢銷的蘿蔔低價也賣不出去,拋荒在田裏。2015年11月,為了滯銷的蘿蔔村民們急得跳腳。不少村民含淚發誓,以後再也不種蘿蔔了。

  團省委駐村扶貧隊隊長于躍馬上向團省委領導彙報。“機關幹部和同事馬上通過微信和QQ,向各自好友求助。”于躍告訴記者,當時紅皮蘿蔔求助的消息在長沙市民的朋友圈裏傳瘋了。

  很快,求助有了回應。起初,大家是你100公斤,他200公斤。一個星期不到,輕輕鬆鬆就賣了1.4萬公斤。緊接著,步步高等大型超市也第一時間與團省委取得聯絡,一口氣就訂購了5.5萬公斤。通過微信、QQ互聯網+模式的求助,全村的紅皮蘿蔔在短短10天就售罄。

  “這場及時雨來得太好了。”何春太種了20畝蘿蔔,原本以為會全部爛在地裏,沒想反倒賺了七八萬元錢。當赤腳醫生的弟弟看到他嘗了甜頭,改行種了15畝蘿蔔。

  “農超對接”打開突圍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滯銷的紅皮蘿蔔賣出了好價格,如何確保種植戶們的長遠利益呢?

  今年春節前,團省委書記湯立斌與多家農業科技公司、大型連鎖超市負責人來到了黃栗山村,幫助村民們出謀劃策,並現場給出了“挖掘産品附加值、打造特色、注重創新”的建議。並幫助村裏組建紅皮蘿蔔專業合作社,開展種植技能培訓,建設紅皮蘿蔔加工廠。

  隨著規模化種植和紅皮蘿蔔品牌效應的良好互動,黃栗山村要將天然富硒紅皮蘿蔔打造成新田農産品的一張名片,遠銷外地市場。“農超對接”不僅惠及百姓,帶動增産增收,也將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有力推手。

  建設新農村,也要保護好“老農村”

  “剛來村裏那會,只要一下大雨,就會出現水災。” 于躍剛到黃栗山村,村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水利設施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村裏本身就缺少勞動力,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産業也沒形成規模,農民生産抗風險能力差。一遇到天干地旱等自然災害,村民們只能幹著急。

  “一開春,就要忙著疏通河道;夏天到了,就要擴建灌溉水渠。”于躍每到一處地方,就會不停説起村裏的各種規劃和設施籌建工作。新修水渠4公里、機耕道6公里;修建河壩1座,可實現200畝良田的灌溉。每一個建設的細節,他都清清楚楚。

  根據三年幫扶規劃,扶貧小組走訪省水利廳、省農業廳、市公安局、縣交通局、教育局、水利局等相關單位,對要建設的環村路、河道清淤、村部建設等協調經費和項目。落實國土整治項目資金80萬元,永州市公安局支持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專項經費10萬元,縣財政一事一議專項資金7萬元。

  在黃栗山村,生態農業保存完好,村裏的桃花節每年都會吸引大量遊客來觀光。為此扶貧隊啟動了環村路建設工程,方便遊客來村旅遊。此外,包括村裏多年不用的古井,扶貧隊也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修復。“建設新農村,一定不能破壞了村裏原有的風貌,要保護好‘老農村’。”于躍説。

  扶貧不忘公益,關愛老人、孩子

  2015年,扶貧隊通過多方聯絡,籌集1.3萬元對11名貧困戶家庭在讀的貧困學生進行了資助,為40名留守兒童發放40個書包,為11名困難老黨員發放了棉被。

  扶貧隊還聯絡了中國福利基金會九九基金捐款1萬元,資助了10位困難老人。並與該基金達成意向,每年捐款1萬元並在重陽節與春節到村慰問困難老人。

  通過湖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新田縣爭取捐建2所希望小學,新田縣三井鄉中心校和金陵鎮中心小學,各50萬元,共100萬元。

  如今,村裏的留守兒童和老人都把扶貧隊當成了親人。家裏人鬧了矛盾,家裏的家畜走丟了,都會向扶貧隊求助。

  通過一系列的表率,特別是通過“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村幹部的廉潔自律,拉近了幹部群眾的感情,改善了幹群關係,強化了村幹部的民主意識和群眾觀念,促進了村幹部作風的轉變。

  記者

  在現場

  村民需要的是能激活村子的“造血”

  在扶貧隊進駐黃栗山村的400多天裏,隊員們每天與村民們“膩”在一起。村民們知道扶貧隊在想什麼,扶貧隊知道村子裏需要什麼。

  他們需要的不是純粹的“輸血”,而是需要能激活村子的“造血”。“紅皮蘿蔔事件”不單純是農産品的滯銷問題,更是一個農産品品種改良、銷路持久性的綜合問題。從扶貧隊駐村的成績來看,解決的不是一次次農産品滯銷危機的問題,更是黃栗山村整體性發展和發展方向的問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