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978年11月24日,紅手印開啟小崗村“包産到戶”時代。
1980年9月,黨中央召開的各省(區、市)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肯定了包産到戶。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産黨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出臺,明確指出包産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
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提出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要長期穩定。
曾經鳳陽縣是安徽省有名的貧困縣。那時候,全國農村都在實行人民公社體制,土地歸集體所有、統一經營。農民幹活磨洋工,莊稼沒有好收成,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像鳳陽人一樣的農村貧困人口,全國高達2億5千萬。
小崗村,一直以來都是鳳陽縣最貧困的村子之一。1978年那裏又鬧了旱災,農民餓肚子是板上釘釘的事。
1978年11月24日冬夜,小崗村生産隊18戶農民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他們共同簽署了一份“大包乾”契約,每個農民都把沉重的指紋按在了自己的姓名上。如今回看這份陳列在國家博物館的“大包乾”契約,令人唏噓。這些農民首先保證的是要保證上交國家的公糧,並承諾從此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大家對自己要做的事都有了最壞的打算——殺頭坐牢。
農民為自己幹活,積極性一下子高了起來,僅僅一年之後,小崗村糧食産量就達到13萬3千斤,相當於過去五年糧食産量的總和;全隊農副業總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是上一年的20倍。
糧食豐收了,地裏沉甸甸的糧食洩露了小崗村的秘密。可他們等來的不是殺頭坐牢,而是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到小崗村考察,看到有這麼多糧食,萬里高興地説:“小崗村這樣幹了,我准許你們幹三到五年。”萬里並沒有為農民們保守秘密,讓大傢伙悄悄幹上三五年,而是一下子捅到了中央。關鍵時刻,鄧小平説話了:“不要爭論,就這麼幹下去就行了,實事求是幹下去。”更大的動作還在後面,1980年9月,黨中央召開的各省(區、市)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以會議紀要的形式肯定了包産到戶。黨中央給“大包乾”起了個規範的名字叫“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並從1982年開始,連續5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把責任制推向全國。
其實,在小崗村“大包乾”前後,四川、內蒙古、甘肅、河南、貴州等地也出現了包産到組、包産到戶、聯産計酬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産責任制。這些天南地北的農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樣的方式填飽肚子。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一推行,立即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響應。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個生産隊99%以上實行了包産到戶。
“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牌子被摘下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牌子被悄然摘下,換上了“向陽鄉人民政府”的牌子。1983年1月1日,中央頒發的農村工作一號文件,要求對實行20多年的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撤社建鄉。風行一時的人民公社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糧票
同樣退出歷史舞臺不只有人民公社,還有現在已經成為收藏品的糧票,這可曾經是家家戶戶的命根子。建國初期,我國對糧食等農産品實行“統購統銷”,糧食要憑糧票購買,原因很簡單,我們自己生産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從“大包乾”的開始,中國的糧食增幅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峰,1984年糧食總産達到4073億公斤,比1978年增産33.7%,人均400公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油料增産1.29倍,棉花增産近3倍。當年中國政府向世界糧農組織宣佈中國已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民糧食多了,就把多餘的糧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出現了農村萬元戶。
1993年2月15日,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強調了我國繼續實行糧食包乾,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從此糧票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國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初步實現了“中國碗”裏裝“中國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