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光輝歷程】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6年06月04日 11:1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927年9月下旬,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開闢了中國第一塊紅色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從此走上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就從井岡山開始,勢不可擋地發展成了燎原之勢。

那麼剛到井岡山的工農革命軍靠什麼能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大山深處紮下根的呢?請看系列報道《光輝歷程》——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27年9月,秋收起義部隊放棄攻打中心城市,向井岡山進軍。

1928年3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地區開展 “插牌分田”運動。

1928年4月,南昌起義余部、湘南農軍和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

1928年間,毛澤東發表文章,明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929年間,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主力,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1930年1月,毛澤東發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理論。

1930年夏,全國已發展到十幾塊農村根據地,紅軍發展到約7萬人。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工農要做主人,工農要做主人,齊歡唱,齊歡唱”。這首由《兩隻老虎》曲調重新填詞改編的小曲兒,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廣泛流傳于革命根據地的田間地頭。

1927年10月,毛澤東等人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開闢了我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剛上山,毛澤東就做了一次社會調查,他發現,在湘贛邊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裏,而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卻少有田耕。農民出身的毛澤東最了解農民的需求,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現狀,1928年初,毛澤東發起了“插牌分田”運動。燒燬地主的田契,按人口平均分田,讓農民獲得了祖祖輩輩都夢寐以求的土地。這一年,莊稼獲得了大豐收,老百姓踴躍交糧、支援紅軍。

1928年底,中國共産黨制定了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買賣……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根據地的土地政策又不斷修正,“沒收一切土地”改為了“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農民分得的田地歸自己所有。廣大農民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就在井岡山的土地革命積極開展的時候,1928年4月,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的部隊,也來到了井岡山。“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1929年初,趁著軍閥間的混戰,紅軍先後在贛南以及福建的永定、長汀、龍岩、上杭等地建立了紅色政權。毛澤東揮筆作詞,“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30年1月4日晚,在上杭縣古田賴坊村一家叫協成店的臨街鋪面裏,《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這篇文章問世了。毛澤東在文中指出:“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裏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

民心所向,就是革命的方向。獲得土地的農民為了保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紛紛報名參加紅軍,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農民就達到3萬多人。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僅一天就有800名農民應徵入伍。1927年9月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時候,部隊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戰馬,但到了1930年的夏天,全國已建立起十幾塊範圍較大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10多個軍、7萬多人。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勢不可擋地形成燎原之勢。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