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春節剛過,一場爭奪農民工大戰立即上演。成都、重慶、武漢等中西部城市紛紛採取下達招人指標、到車站碼頭圍追堵截、加大宣傳力度、給出優惠條件等措施,招攬農民工留在本地工作。
上海市四場規模較大的招聘會同時開鑼,拉開了兔年第一波招聘高峰的序幕。儘管求職者人潮洶湧,但不少到場企業仍慨嘆,想招的人太難招,“用工荒”愈演愈烈。
由於大部分農民工還沒從家鄉返回崗位,即便個別老闆把服務員工資開到1800元,卻依然鮮有人問津。而來沈打工的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幹餐飲服務業,他們更願意選擇能學到技術的崗位。
當80後也邁入而立之年的時候,90後打工者衝進了城市的求職大軍中,在不屬於他們的高樓大廈間尋夢。不同於父輩對吃苦耐勞的堅持,他們的眼神裏包含着更多複雜的意味,對前途的迷茫,對夢想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對現實的不滿足。
與中西部地區積極挽留老鄉相對應的是,東部城市對農民工同樣“求賢若渴”。上海。近400輛長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門口”接回農民工。
“這裡不僅有充裕的工作崗位,有收入的保障,有公租房、子女入學等政策環境,而且能近距離地照顧老人和子女,免去親情的牽掛和旅途的奔波,獲得家的歸屬感”。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2010年3月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金融危機使得拉動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開發農村、西部市場,加大在西部的基礎設施投資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基礎設施投資必然帶來各類資金的涌入,而這些投資項目必然帶來龐大的用工需求。
國務院發佈了《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要求依託中西部地區産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等優勢,推動重點産業承接發展。而在2010年,以電子信息産業為代表的産業西進開始加速。此外,重慶、西安、武漢、長沙等中西部城市,也紛紛打出“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牌。
對於正在上演的東西部勞動力爭奪戰,不少專家表示,應該冷靜看待這一現象,它是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
目前國家確實是在鼓勵企業向西部投資。但是這些僅僅適合於在西部具有比較優勢,並適合生存的企業,不可能出現集體“大轉移”現象。而且,若要順利轉移,需要配合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政策優勢,例如較優惠的土地價格優勢。
“中國整個貿易增長和發展,應該進行發展空間的戰略轉移。因為東部發達地區資源是相對短缺的,而中西部無論是人力資源、自然資源還是整個産業結構,都是有利於驅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力量。” “大的空間轉移表現在兩個方面:大量的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東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轉型做高端製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這也是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最重要基礎。”
硝煙四起,一場東中西部用工爭奪戰已然打響。從當年勞務輸出省份組織民工赴東部打工,到而今勸阻民工外流,對東部招工企業“説不”,此種轉變傳遞出的信息異常豐富,足以引起東部地區的政府和企業深思。要改變現狀,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民工工資待遇。 要使民工真正受益,還需在三方面給力:一是外來務工人員可以參加綜合社會保險,費用完全由企業承擔,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當地享受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二是為全體員工增設“工齡工資”。三是實現産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和農民工的技能水平,從而提高他們的勞動效益。
對於企業而言,通過技術升級減少用工人數,將成為出於成本考慮的自發行為,此舉將有助於中國製造業的産業升級。對此,樊曼如表示,接下來公司將更新設備以提高勞動生産率。“雖然只是更換了一小部分機器,卻提高了10%以上的勞動效率,也就是説,員工多出了10%的自由時間”。
招不到農民工,顯然不是農民工不符合勞動技能的原因,而必然是其他因素,就是勞動強度、勞動時間、勞動報酬等條件低劣造成的。“民工荒”問題實際上是個偽命題,需要換個角度來看。要解決“民工荒”的問題,必須從民工以外的因素來着手。
“民工荒”現象之所以在近些年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大環境所致,我們必須從這個大背景出發,解決深層次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破解“民工荒”。
統一城鄉就業失業登記管理服務,意味着“農民”不再是出生地決定的身份象徵,而只是一種職業稱謂,流行多年的“農民工”概唸有望成為歷史。
“用工荒”的背後,有許多用工者或勞動管理部門平時就應該認真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