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增長質量-通脹 >

中國通脹背後的邏輯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9日 14: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期貨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對於下半年的通脹形勢,筆者的觀點一直是“通脹將在3季度見頂,4季度將出現明顯回落”,並且認為通脹的年內高點已過。其實沒必要糾結于通脹的具體數字,投資者應將重點放在對通脹趨勢甚至拐點的判斷。而在筆者看來,通脹的階段性拐點即將出現,並將逐月得到證實。

  對通脹的較長期判斷一般都集中從兩個角度出發。其一,貨幣或貨幣增速;其二,産出缺口的方法。但在國內,通脹的波動通常主要緣于食品價格的波動,食品的價格粘性往往並不明顯,用以上兩個邏輯分析國內通脹都不大行得通。

  除了上述兩個邏輯之外,筆者認為還有第三個邏輯可以用來分析中國通脹的長期走勢,就是用生産成本。因為中國在全球整個生産消費鏈條中的地位以及全球貿易的結構,用生産成本來判斷通脹的中長期走勢非常合適。

  長期來看,因為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壓力必然逐漸傳導至最終消費品。2000年以來的大通脹週期中,漲幅最大的商品往往也是勞動最為密集的商品。比如消費品中食品的勞動成本佔比相對較高,其漲幅也是較高的。再細看農産品,其中勞動成本佔比較高的花生、油菜籽等的漲幅,明顯高於勞動力佔比較低的小麥和粳稻等。從這個角度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確實是這次通脹的推手之一,而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是中國未來十年或更長時期要面對的問題。

  但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對通脹的影響也需辯證地看。勞動力價格低廉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而資本賬戶的順差其實也是因為勞動力價格低廉,吸引了大量資本流入,“雙順差”的格局很大程度是因為勞動力價格的低廉。中國一直以來執行著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因此必須要對沖掉所有的“雙順差”。這種對衝的顯性表現是央行外儲規模的不斷擴大,隱形表現則是中國被動的寬鬆貨幣政策,也即貨幣增速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勞動力成本若出現上升,必然會逐漸逆轉當前“雙順差”格局,進而會改變中國貨幣被迫寬鬆的局面,也會抑制未來的通脹水平。

  總體而言,長期來看,中國的均衡通脹水平將會逐步抬升,而這一點將會逐漸影響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會使中國貨幣政策帶來結構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