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金融時報:中國應怎樣應付美元陷阱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9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國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9日發表莫裏斯格林伯格題為《中國怎樣應付美元陷阱?》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産品最豐富的出口國、最富裕的債權國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有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主要提供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阿文德 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預測,或許不出十年,中國就能做到這一點。然而,中國的經濟奇跡並不像這一切所顯示的那麼神奇。  

  從表面上看,人民幣地位上升之快令人印象深刻。今年上半年,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總額達到9570億元人民幣(合1460億美元),而一年前的數字幾乎為零。香港人民幣存款即將突破6200億元人民幣(合970億美元),自2008年以來增長了10倍以上。中國當局與多家外國央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他們希望人民幣能與其他主要貨幣一同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準貨幣“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在這種背景下,再考慮到美國當前的虛弱,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眾多評論人士都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將佔據統治地位”。

  然而,人民幣地位上升的原因何在?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2008年後中國對所謂“美元陷阱”的反感説起。截止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産時,中國總共持有價值1.5萬億美元的美國金融資産,當中包括持有大約7%的美國“機構債券”。這類債券由與政府有關係的放貸機構發行,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就是其中最大的兩家。而“兩房”的失敗,説明中國在這些投資上有蒙受重大損失的風險。同樣,後雷曼時代的經濟衰退,導致全球各地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銳減,致使中國經濟增長在2009年初跌入谷底。  

  到此為止,一切都十分合理。然而,在正確地診斷出本國經濟具有容易受到外部衝擊影響的脆弱性之後,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合理的做法是:停止積累美國金融資産的行為;接受由此導致的人民幣升值;通過多樣化手段減輕出口依賴。

  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有以下特徵:資本管制;為受寵企業提供人為的低息貸款;有管理的匯率。人民幣國際化與這三項政策都相互對立。資本管制阻止外國人買進人民幣;國際化鼓勵外國人持有人民幣。其次,國際化也會加大提供人為廉價貸款的難度,因為它為儲戶把資金輸往海外開通了一條渠道——在海外可以躲開國內對利率的監管限制。第三,因為國際化讓外國投機者得以囤積人民幣,所以會帶來升值壓力。對於這種壓力,一個施行匯率目標制的央行必須通過賣出人民幣、買進美元予以抵消。

  假設有一天中國停止壓低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美元肯定會升值。中國央行購買的美元越多,將來蒙受的相關損失也會越大。再者,中國央行購買美元時,要支付人民幣。由此導致的貨幣刺激效果必須加以沖銷,這又將給當局帶來一個挑戰。

  注:作者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地緣經濟學研究中心(Maurice R. Greenberg Center for Geoeconomic Studies)主任,據悉,該文全文將刊登在明年1月的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

熱詞:

  • 金融時報
  • 中國出口商品
  • 英國金融
  • 央行
  • 外交事務
  • 特別提款權
  • 中國當局
  • 兩房
  • 中國怎樣應付美元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