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金融時報:上世紀30年代災難不會重演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5日 09: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國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28日文章】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陰魂不散(作者該報國際事務首席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

  事情會再度變糟嗎?我是説非常糟——變成大蕭條那麼糟,世界大戰那麼糟?我們這一代能想到的災難性事件僅存在於歷史書裏。

  歐洲政治家常常執迷于警示可能會爆發戰爭,以贏得人們支持他們所熱愛的歐盟項目。在和平時期,很少有歐洲人會把這種言論當真。

  和平與繁榮成為我這一代西方人的生活常態。全球化似乎已令世界更安全、更同質化。亞洲和東歐的新興中産階級熱烈地接受了這種舒適和資産階級的價值觀。在冷戰期間,全球和平似乎仰仗核武器,而現在似乎是得到了國際貿易和消費主義共同價值觀的支持。

  直到全球經濟危機前,托尼布萊爾1997年選戰主題歌的歌詞似乎抓住了這個時代的精神——“事情只會越變越好”。

  自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倒閉以來,我們已經察覺,事情絕對可能越變越糟。問題就是,能有多糟?

  在歐洲發生嚴重經濟危機的風險是嚴峻的。主權債務違約的威脅以及歐洲單一貨幣區解體的風險正在不斷上升。與此同時,緊隨其後的是銀行業崩潰、大眾恐慌、深度不景氣和大規模失業的威脅。這感覺就像是大蕭條的現代版。

  就整體而言,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因此這裡發生的經濟混亂將無可避免地造成全球性的後果。這將令貿易蕭條,並威脅到全球金融體系。

  20世紀30年代的教訓是,全球性大蕭條將削弱民主國家,並使得新的激進政治力量崛起。同時,在此過程中,增加國際衝突的風險。

  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版將使得新一代民族主義政治家在經濟混亂、歐盟分裂的背景下,在歐洲獲得權力。隨著全球經濟環境惡化,歐洲以外地區也將出現緊張。亞洲力量對比將更快地轉變,不斷崛起的中國將面對一個不斷削弱的美國。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一場經濟危機將見證民族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力量重獲影響力。

  這些場景並非不合情理。儘管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我仍然無法使自己相信,我們正在向 20世紀30年代的情景進發。之所以我認為我們有可能逃脫,是因為有三個理由:

  首先,我們掌握了知識,80年前的事情將有助於避免政治家犯同樣的錯誤。中國不斷強調需要“和平崛起”,某些方面是緣于日本帝國主義犯下的可怕錯誤。

  其次,有個似是而非的觀點是,主要強國和發達國家自1945年以來為期66年的和平實際上反映的是文明的進程,而不是世界歷史中的幸運週期。哈佛大學的史蒂文平克在他的新書《我們天性中更美好的天使》中指出,人類正越來越不好戰,“我們今天可能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年代”。

  最後,發達世界目前積蓄的財富比20世紀 30年代要多得多。在經濟危機中,人們也許仍會失掉全部積蓄、工作和住所,但他們陷入赤貧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因此,他們可能並不傾向於支持政治激進主義。在西班牙,失業率早已升至22%,青年人失業率更是高達45%。但在本月的大選中,溫和派的中間偏右政黨勝出。

  因此,儘管存在發生嚴重經濟危機的風險,我認為我們並沒有陷入戰爭的風險。但對於某些在史無前例的和平與繁榮時期長大的幸運兒來説,這也許只是缺乏想象力的結果而已。

熱詞:

  • 金融時報
  • 災難
  • 不會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