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金融時報:歐洲危機會變得更糟嗎?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2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國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英國《金融時報》2日刊登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探討歐洲危機是否會變得更糟。下面是文章主要內容。

  事態還會變得更糟糕嗎?我指的是特別糟糕的情況——像大蕭條或世界大戰那麼糟糕?按照我們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這種巨變只會在歷史書上出現。

  當然,眼下的歐洲有一種不祥之感。波蘭外長本週一在柏林警告稱,歐洲已“走到了懸崖邊緣”,這不過是最新的一個例子。法國總統薩科齊最近也發出警告:“一旦歐元崩潰,歐洲就會崩潰。在這塊曾發生過可怕戰亂的大陸上,歐元是和平的保障。”

  歐洲政客們往往喜歡以戰爭威脅來示警,以此為他們鍾愛的歐洲項目謀求支持。正常情況下,沒幾個人歐洲人拿這種話當回事。

  相反,對於在和平與繁榮環境下長大的西歐人來説,戰爭的話題似乎註定是遙不可及的。在我所生活過的年代,雖然也有過起起落落,但情況似乎一直在穩步改善。納粹被打敗了;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獨裁政權垮臺了;蘇聯帝國解體了;南非則告別了種族隔離制度。

  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和平與繁榮已成為西方社會的常態。因此,這也讓我們很容易忘記,世界上大部分其它地區和我們不一樣。最近讀到一本相熟的中國學者閻學通寫的書時,我很吃驚地看到這樣一句話:“文化大革命中我們看到有些人被打死,所以對生活的殘酷有些習慣了。”

  但在過去的30年裏,對於和平、繁榮與適度舒適生活的期待,已蔓延並超越了西方所專享的範疇。文化大革命時代的中國,已讓位於購物中心和工廠時代的中國。而特蕾莎修女時代的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IT革命時代的印度所取代。

  全球化讓整個世界看起來像是一個更安全、同質化程度更高的地方——亞洲和東歐新興的中産階級,欣然接受資本主義的舒適和價值觀,正是這方面的體現。如今,冷戰時期似乎要依賴核武器才能夠保障的全球和平,似乎有了新的支柱——國際貿易以及對消費主義的共同信奉。

  直至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1997年托尼布萊爾所選用的競選歌曲《明天只會更好》似乎捕捉到了這個時代的精神。

  然而,自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以來,我們發現,事情的確有可能變得更糟。問題在於:能糟糕到何種程度?

  歐洲遭受嚴重經濟危機的風險十分巨大。主權債務違約和歐洲單一貨幣崩盤的威脅不斷加大——隨之加劇的,還有銀行破産、普遍恐慌、深度衰退以及大規模失業的威脅。這給人的感覺像極了現代版的大蕭條。

  作為一個整體,歐盟(EU)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因而歐洲的經濟混亂必然會帶來全球性後果。這可能導致貿易萎縮,並對全球金融體系構成威脅。

  20世紀30年代留給我們的教訓是:全球衰退會削弱民主,導致激進的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在此過程中,會加大國際衝突的風險。

  在上世紀30年代危機的現代版中,在經濟動蕩和歐盟解體的背景下,民族主義政客將登上歐洲權力舞臺。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歐洲以外的地區也會局勢緊張。亞洲權力平衡的轉移將會加快——美國逐步衰落,中國日漸崛起。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經濟危機都將導致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勢力有所抬頭。

熱詞:

  • 歐洲危機
  • 和平崛起
  • 金融時報
  • 政黨
  • 選舉
  • 喚醒心中的天使
  • 明天只會更好
  • 失業率
  • 歐元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