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金融時報:歐元區面臨艱難抉擇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5日 10: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國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英國《金融時報》12月5日發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文章,題目為《歐元區面臨艱難抉擇》,主要內容如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得了歐元區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它能提供必要的幫助。IMF代表著全世界的利益,而歐元區走向與整個世界都休戚相關。這向IMF賦予了行動的權利。問題在於,IMF該如何行動?

  這場2007年夏始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現在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能更具破壞力的階段。危機的中心在歐元區。歐元區領導人不願集中精力搶救眼前垂死的病人,卻把時間都花在設計鍛鍊方案上,以確保這個病人不會再出現心臟病發作。這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

  歐元區以外的許多政策制定者都認為,“他們完全沒有抓住重點。”歐元區成員國,尤其是地位最重要的德國,似乎都受到了國內政治的掣肘。這並不奇怪,因為歐元區各國在政治方面仍是各自為政。但這也表明,往好裏説,歐洲一體化計劃還不成熟,往壞裏説,它根本就不可行。

  經合組織(OECD)最新的經濟展望描繪出了一副黯淡的畫面。縱使災難得以避免,預計歐元區經濟明年也會出現停滯。但OECD也指出,“嚴重的下行風險依然存在”。此外,“如果發生重大負面事件……很有可能導致經合組織整體陷入衰退,美國和日本經濟將顯著下滑,歐元區將出現長期的深度衰退”。甚至新興市場都將受到波及。

  事態可能會變得多麼糟糕?OECD探討了由歐元區主權債務無序違約而引發的下行前景。無序違約的結果難以預料。但一旦有重要的發達國家違約,很可能會對信心構成巨大的打擊。隨著恐慌的蔓延,其它主權國家、金融機構和市場將直接感受到其負面衝擊。其他國家也可能直接受到影響,因為它們不得不援救本國銀行。隨著經濟不斷走弱,各國財政狀況都將承受更大的壓力。信心和經濟活動可能出現惡性的螺旋式下降,其影響範圍將遠遠超出歐元區。

  主權違約不一定導致有關國家退出歐元區。但也不排除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OECD像描繪世界末日般設想:“政治影響將異常深遠,退出歐元區的壓力可能陡增……歐洲的動蕩,伴隨著財富大規模縮水、企業紛紛破産、對歐洲一體化與合作的信心崩潰,很可能導致世界範圍內的深度蕭條,不管是退出歐元區的國家,還是繼續留在歐元區的成員國、乃至世界其它地區。”

  那麼,該採取何種措施?

  首先,歐元區必須做出可信的承諾,阻止危機在主權國家、銀行和市場之間蔓延。有一種可能是,在2012年和2013年兩年,為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時的公共債務展期和財政赤字提供融資擔保。這將需要花費至多1萬億歐元——儘管鋻於目前問題的嚴重程度,即便這樣可能也不夠阻止危機的蔓延。所需資金可以來自杠桿化的歐洲金融穩定安排(EFSF),也可以來自歐洲央行(ECB),或者是兩個機構共同出資,由前者承擔損失風險,後者提供流動性。從長期看,正如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Nuffield College, Oxford)的約翰-米爾鮑爾(John Muellbauer)所主張的那樣,發行有條件的“歐元區共同債券”(eurobond)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

  其次,歐元區必須出臺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調整的政策。而且,政策不能僅僅局限在供應方面。目前,歐元區無疑正遭受總需求不足之苦。此外,若不能恢復外部競爭力,一些更容易受衝擊的國家將無法實現復蘇,這些國家註定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財政緊縮導致需求不振,然後是失業率升高和財政收入不足,最後被迫進一步緊縮。在危機爆發前的那些年裏,歐元區家庭的結余,完全可以被非金融類公司和政府(程度不及前者)的赤字所消化。危機爆發後,企業赤字消失了,支撐需求的擔子全部壓到了政府肩上。要想消除財政赤字,家庭和企業必須加大支出才行。政府必須出臺政策幫助達成這一目標。

  最後,歐元區還需要通過長期改革,消除自身真正的短板。但如果德國堅持把規範財政紀律放在第一位,那麼改革將會失敗。因為這場危機的根源並不在於缺乏財政紀律。金融行業乃至整個私人部門——包括歐元區核心國家銀行——的不負責任,才是造成危機的罪魁禍首。如果歐元區能夠啟動改革,讓自己未來得以更好地運行,而不再是一台不斷在弱小成員國製造金融機構和主權債務違約的機器,信心就會恢復。

  其中IMF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它的作用不會很大。IMF火力不足:其全部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只有4400億美元左右。沒錯,它可能從歐元區之外感興趣的國家籌到更多資金。然而,它不能指望代替不情不願的歐元區主要成員國提供必要的支援。即便IMF擁有足夠的資源,如果只針對單個成員國紓困也註定會失敗。唯有對整個歐元區進行紓困才有意義,因為對受困國家施以援手,人們必然會期望歐元區總需求得以提升。

  歐元區總需求不提升,意大利或西班牙等國將在劫難逃。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愛爾蘭可以在必要時通過擠走其它地區的可貿易産出來實現自我調整。但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這麼做,它們會發現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很可能行不通:成本高是因為實現目標的主要途徑是讓更多的人失業,從而壓低工資水平;行不通是因為德國的競爭優勢實在太強了。

  那麼,IMF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現在就該像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説的那樣,“無情地講出真相”。那麼IMF應講出什麼真相?真相就是:歐元區應在糟糕的結局和一場大災難之間做出抉擇。前者是指推出大膽的政策以促進調整,同時避免引發一波主權債務重組、金融危機和真正的蕭條。後者是指伴隨歐元區解體而來的大蕭條。為了全世界的利益,IMF的態度應當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歐元區自己也應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譯者/邢嵬)

熱詞:

  • 杠桿化
  • 歐元區經濟
  • 歐元區成員國
  • IMF
  • 金融時報
  • 歐元區面臨艱難抉擇
  • 歐洲一體化
  • 病人
  • 主權國家
  • 財政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