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理財産品“高收益”是這樣煉成的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負利率令百姓存款縮水、商業銀行為了監管指標急於攬存,在這兩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銀行理財産品在今年出現了爆髮式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存款性金融機構共發行銀行理財産品14751款,發行規模超過11萬億元,遠遠超過了去年同期數據。而理財産品交易爆棚也催生了理財市場風險。銀監會今年已經多次勒令商業銀行加強理財産品監管,但理財産品市場的亂象仍難“收斂”。

  季末收益率緣何大漲?

  每每月末、季末、年終,商業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都會水漲船高。不少投資者也掌握規律認準時機,選擇在收益較高的時候購買産品,對於産品收益為何上漲的原因卻並不深究。

  對此,不少專家學者解讀為,月末、季末是監管層的考核時點,商業銀行為了滿足監管層的存貸比等要求,瘋狂攬儲,理財産品就是重要的攬儲工具之一,所以要通過“高收益”吸引客戶。其實,這只能解釋收益率為何上漲,但銀行通過怎樣的運作提高收益率卻不得而知。

  理財産品基本都是放在一個“資金池”運作的,但銀行在客觀上就有調節特定時段理財産品收益率的空間。簡單來説,銀行産品運作完畢後到底賺了多少錢,銀行不披露,投資者更是無從知曉,比如説銀行最終給投資者的收益率為5%,實際收益可能是8%,3%就是銀行自留利潤部分,到了季末銀行就“薄利多銷”,應該拿3%減少至2%,多給投資者1%的收益,這樣對銀行來説並不困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前也説過同樣的問題,看似季末部分短期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提高至5%以上,其實細算下來,比存款高不了多少,銀行調整是輕而易舉。

  世德貝財富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季末銀行收益率大漲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産品資金投向的領域收益率在季末可能上揚,比如説挂鉤同業拆借利率的産品,季末資金緊張,同業拆借利率定會上漲;另一種可能就是銀行內部實行“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方式,比如説把沒到期的産品和即將到期收益較高的産品換一下,給了客戶高收益承諾。

  還有一種最傳統的方式就是調整産品的資金投向,投向一些收益較高的領域或者調整資金池中的資金配比。

  銀行能賺取多少利潤?

  銀行銷售理財産品的利潤收益可以分為銷售管理費用和運作收益(産品利差)兩部分。“不管投資者賺與賠,銀行基本都是利益獲得的大頭方,銷售費、代理費、託管費、投資管理費都是銀行的收入,還有就是産品運作完畢的收益利差。”上述世德貝財富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查閱了部分公佈銷售費用的理財産品説明書發現,銷售管理費用等等一般為0.1%-0.3%,對銀行來説並不是很高。這其中,銷售人員還要賺取一定的提成,如某國有銀行理財産品銷售提成在萬分之十左右,意味著隨便一個客戶買5萬元的産品50元提成就到手了。

  其實,上面這些收益對銀行來説只是九牛一毛。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産品真正獲取收益的方法是期限錯配,即通過滾動發行期限較短的産品將資金長期投資于期限較長的資産,獲得期限利差。據公開資料顯示,有研究機構發佈的研究報告中對銀行理財産品的利差進行了測算,資産池各類資産上半年收益率為5.4%,理財産品上半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為3.59%,上半年理財産品利差就在1.8%左右。

  理財産品研究機構相關分析人士也透露,可能銀行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能到9%,但給客戶的只是5%,其餘的4%都是銀行自己拿了。“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收益還行,但是銀行從銀信産品中賺取的利潤可能近半,其實銀信産品的收益率與信託公司發行的單一集合信託産品收益率相當,但是仔細對比可以發現,一款信託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2%,同類型的銀信産品可能向客戶承諾的收益率僅為6%,看似高於其他理財産品,實則另外6%的收益全是銀行拿走,渠道為王,信託公司只收些託管費用。”世德貝財富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詳細地解釋道。

  理財産品“資産池”流向何方?

  近兩年理財市場急速擴張,監管機構對信貸類、信託類産品加大管理力度,商業銀行力推“資産池”理財産品。該類産品以債券、回購、信託融資計劃、存款等多元化投資的集合性資産包作為統一資金運用,通過滾動發售不同期限的理財産品持續性募集資金,以動態管理模式保持理財資金來源和理財資金運用平衡,並從中獲取收益。

  例如某國有大型銀行發行的“乾元日鑫月溢開放式資産組合型理財産品”中就包括債權類資産、股權類資産、金融債、記賬式固定利率國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央企業債和同業存款等投資品種。

  但記者查詢多家銀行網頁後發現,絕大多數銀行都不對資産池中各品種投資比例進行披露。專家表示,在目前已經普遍建立資産池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産品的投向已經和發行環節相脫離。銀行可以通過循環發售短期産品來實現穩定的長期資金沉澱,從而拉長資金池存放期,這為銀行提供了支付更高收益率的潛力。

  一位證券公司研究所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介紹道,目前資産池類理財産品的普遍做法是,將不同期限和類型的理財産品資金統一放入資金池集合運作,而不是單個産品封閉運作。這種做法可以使銀行獲得一定的期限錯配利差收入(也就是“發短投長”,例如銀行可以滾動發行6個月期理財産品,來支持一個2年期的資産池),但導致單個理財産品沒有對應的資産組合,也就做不到獨立的成本收益核算。“由於做不到獨立核算,理財産品的收益不能與實際資産運作情況挂鉤,而主要按事先約定的預期收益率來確定。另一方面,銀行為了維護自身産品聲譽,也常常對虧損的産品進行補貼。”該分析師指出。

  事實上,目前公募基金、保險資産甚至是私募基金等産品,都有明確的託管要求。而理財産品缺乏第三方監管,産品通常是在發售銀行進行託管。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産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認為,商業銀行集産品的資金募集、資金管理和資金清算三權于一身,不僅降低了産品的信息透明度,還容易滋生道德風險,形成産品説明書投向與實際投向脫節的“兩張皮”現象。

  此外,記者調查後發現,在季度末商業銀行瘋狂攬儲之時,銀行的資産池産品也出現了“同業存款”規模擴張的特殊現象。如上述國有大行發行的“乾元日鑫月溢開放式資産組合型理財産品”在今年8月31日時,同業存款規模為5.3億元;而9月30日時,同業存款規模擴張到99.64億元;該行“乾元日日鑫高資産組合型人民幣系列理財産品”在8月31日時同業存款規模為5.3億元,而9月末為29.04億元。

  超高收益率存在何種“貓膩”?

  投資者之所以要購買理財産品,就是要獲得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因此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産品時,往往最為關注的就是收益率。

  在發行理財産品時,商業銀行會根據理財産品的結構和當時的市場條件給出一個預期收益率。業內人士表示,從理財的角度來説,任何機構或個人對市場走勢的判斷是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的,理財産品會有一定的可能性實現零收益或者負收益。僅今年第三季度,就有13款産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其中包括星展銀行“股得利”系列0914、0915期,交通銀行得利寶濃青6號B款理財産品(澳元及人民幣)等。

  銀率網理財産品分析師對此表示,表現不佳的多為結構性理財産品,其挂鉤標的主要涉及股票、匯率、大宗商品,這些挂鉤標的的走勢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産品能否獲得較高收益率與産品的入場時機、産品的設計結構、挂鉤標的表現等因素有著緊密關係。雖然此類産品預期收益率很有誘惑力,但由於達到高預期收益率的條件比較苛刻,獲得高收益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預期收益率“打水漂”的事並不少見,最近一段時間,又有銀行玩起了文字遊戲,將“預期收益率”的説法變更為“潛在收益率”,例如某外資行此前發行的結構性産品挂鉤于某奢侈品股票,按照説明書,如果觀察期內該股票股價漲幅接近40%,客戶可獲得的收益率為32%;如果漲幅等於或超過40%,産品到期時投資者只能獲得3.5%的投資收益;若股價跌幅超過10%,投資者不僅沒有收益,還會損失掉5%的本金。理財産品研究員表示,32%的誘人收益很難獲得,由於産品設計把觀察期內幾乎所有交易日都設為觀察日,只要有一天漲幅超過40%,投資者就只能拿到3.5%的收益率。

  商報記者 孟凡霞 閆瑾/文 焦劍/漫畫

熱詞:

  • 理財市場
  • 期限錯配
  • 日鑫
  • 保險資産
  • 星展銀行
  • 産品收益
  • 産品設計
  • 公募基金
  • 監管指標
  • 預期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