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股民喊話證監會:創業板有太多不正常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3日 16: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創業板、中小板造富如此迅速並沒有點燃創業激情,反而泯滅了創業激情。目前的創業板政策存在很大漏洞,可能為資本市場未來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文/本刊記者 郭嫻潔

  9月2日,中國證監會召開新聞通氣會,就市場反映的創業板相關問題做出回應。其中,一個核心問題的回應是:創業板業績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然而此言一齣,就遭到了股民、財經評論人士的強烈質疑,並且利用微博、媒體等紛紛向證監會喊話:不僅業績下滑過快問題,創業板的不正常現象實在是太多了。

  喊話一:業績波動難言正常

  針對市場關於部分創業板企業業績低於市場預期的質疑,證監會負責人是如此解釋的:雖然部分企業2010年業績出現較大波動,但從根本上講,是由創業企業自身特點決定的。創業板企業大部分處於成長期,創新能力強、成長性高,同時伴隨規模小、商業模式不穩定等特點,業績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同時,由於企業所處行業和成長階段不同,難以期望所有創業板企業在某一時刻都保持成長。此外,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複雜多樣,創業板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開拓、業務發展等方面不會一帆風順,出現業績變化甚至經營失敗的情況是可能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但是,真的是如此嗎?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數據。據相關統計,剛剛披露完畢的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報顯示,創業板公司業績低於預期的問題仍然突出。截至8月底,256家創業板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2.89%。雖然這一增幅略高於整個A股上市公司平均22.31%的凈利潤同比增幅,但卻較去年創業板公司全年的凈利潤增幅31.2%大幅下降了8.31%。尤其重要的是,在256家創業板公司中,有62家公司同比下降,佔24.20%,這也可屬正常範疇。但不正常的是,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8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凈利潤同比下降的就達17家;若按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計算,更是有25家上市公司出現同比下滑,佔比增至三成。上市不到半年,就出現了業績大滑坡,這難道可以説正常嗎?

  我們再來看一些個案。今年1月7日上市的安居寶(300155),在上市前3年凈利潤是成倍地增長,2008年同比增181.63%,2009年增74.78%,2010年增23.2%。到了上市之後,募集資金一到手,就不需要偽裝了,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降77.2%,中報安居寶下降幅度達44.72%。公司主營樓宇對講系統,其將理由歸結為房地産調控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未到位。但房産調控之下,全國二、三線城市樓市依舊火爆,一線城市也未見大幅降溫,顯然這樣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無獨有偶,今年6月29日上市的美晨科技,2008年至2010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達35.26%、116.36%和62.68%。但剛剛上市,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即出現22.82%的下滑。今年1月13日上市的雷曼光電(300162),上市前的2009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幅為133.10%,2010年增81 .94%,但上市後情況就發生了180度轉變,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驟降38 .23%,中報僅比去年同期微漲9.66%。寧波GQY(300076)于2010年4月上市,上市業績穩步增長,可一上市就變臉了,2010年凈利潤僅增長0.73%,今年一季度業績同比下滑幅度超過90%,中報同比下滑48%。中小板公司也是如此,理工監測(002322)2009年底上市時備受青睞,當年凈利潤增長達61%,但上市後年年季季業績下滑,最恐怖的是今年一季度變成了虧損508.5萬元。

  上市前高成長,上市後業績快速下滑,高成長已成往事,當這成為創業板的普遍現象,難道還能説是正常嗎?

  喊話二:創業板“三高”是市場造成的嗎

  關於近年來質疑聲不斷的創業板“三高”問題,該負責人介紹説,創業板“三高”的核心問題是發行定價問題。創業板設立以來,證監會按照相關要求,堅持發揮市場內在約束機製作用,不進行“窗口指導”。“隨著市場各方對新股價格形成機制的認識不斷加深,買賣雙方博弈加劇,高定價出現破發,甚至中止發行,有效地抑制了盲目定高價的情況,市盈率出現了理性回歸。2010年四季度,創業板平均發行市盈率為90.56倍,2011年6月以來降至36.08倍”。

  但是,這番話的如此理論讓投資者接受不了。當前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6倍,創業板的36.08倍合理嗎?更何況當前的市場化是“偽市場化”。理由有四:一是新股的發行節奏不市場化,如此日日有新股打的發行節奏,且每天的新股發行還不止一個,這讓跌跌不休的市場情何以堪?同時,新股發行不是實行註冊制,而是審批制,何來市場化?二是詢價機制的詢價人本身就是新股配售的購買人,如果報價低了就可能買不到原始配售股,在利益驅使下容易導致詢價機構的報價整體偏高,所以詢價過程也不是市場化的;三是上市公司的股份沒有完全市場化,過多的限售股讓股票價格高度失真,造成了市場的長久壓力;四是只強調市場化發行,卻沒有強調上市公司的市場化退市,不是真正的市場化。

  一個“偽市場化”的新股發行,如果出現了嚴重問題,作為監管層,不監管、不阻止,就是監管失誤,就是對市場的不尊重。

  喊話三:PE腐敗何時了

  對於市場詬病的突擊入股、PE腐敗問題,該證監會負責人稱,對於“突擊入股”問題,證監會在創業板推出前即給予了高度重視,並在審核環節和持續監管環節採取了相應的監管措施。他坦言,創業板市場的設立為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有力推動了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但在創業板設立初期,企業在申請文件受理前短時間內增資或股權轉讓的情形較多,截至今年8月底,已上市企業中有創投參與的有163家,佔比63.18%。

  該負責人還提出了三個對策:一是加強信息披露;二是強化仲介機構對“突擊入股”行為的核查責任;三是延長“突擊入股”股份鎖定期,對於突擊入股的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鎖定3年。

  然而,這一答覆顯然不能讓中小投資者滿意。這三個對策,前兩條是證券市場“三公”原則最起碼的要求,現在再提是否承認以前做法有違“三公”,如果是,對相應人員要作出處罰。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創業板造假橫流,PE盛宴通宵達旦,但一旦出了問題,處罰極輕,可以説幾乎沒有。如在海普瑞上市過程中沒有盡責調查的保薦人只是遭到證監會的約談而已,但造假方——上市公司拿了48.52億元的超募資金,中投證券拿了2.08億元的承銷費用,保薦人拿了1000多萬元的資金提成,在鉅額利益面前,約談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此外,創業板批量地製造億萬富翁,這些公司的股東為了儘早地減持股份以落袋為安,不惜辭去上市公司高管的職務;券商的保薦+直投批量製造了PE的腐敗案;創投公司突擊入股,在股民的一片套牢聲中,卻享受著高達幾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這些都正常嗎?

  然而,這些怪象自創業板開始以來就存在,中小投資者也是怨聲載道,但監管層卻是聽之任之。難怪不少股民要質疑:是否證監會的相關官員們也加入了這場PE盛宴,所以對民聲才置之不顧,只知埋頭加緊發新股。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中心主任劉紀鵬認為,創業板、中小板造富如此迅速並沒有點燃創業激情,反而泯滅了創業激情。他認為,目前的創業板政策存在很大漏洞,可能為資本市場未來健康發展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