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港股ETF和RQFII試點望近期推 券商股有望飆升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9日 16: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金融股9月9日早盤表現活躍,板塊個股近全線飄紅,券商股漲幅居前。截至9:33,招商證券、山西證券、中信證券均漲逾1%。此外,中國人壽升近2%,中國太保漲1.63%。銀行股方面,民生銀行漲1.69%、交通銀行漲1.5%,表現較好。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國務院批准,內地有關部門將推出在港募集人民幣資金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人民幣QFII或RQFII)試點工作。試點初期,總額度為200億元人民幣,額度的80%投資于內地債券市場,將從對境內市場較為熟悉的境內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做起。目前,試點工作的各項技術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有望近期推出。

  港股直通車將啟 多只股票迎來戰機

  日前,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滬深交易所擬推出的港股 ETF産品已經基本確定,港股組合ETF即“小港股直通車”的試點可望近期推出。上交所將推出的ETF産品以恒生國企指數為標的,深交所的港股ETF則將以恒生指數為標的。

  那麼,即將上路的“小港股直通車”,將給A股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投資港股ETF有何機會和風險?對此,昨日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採訪的有關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影響:資金分流將有限

  東北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周思立認為,推出港股ETF是內地證券市場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其意義更多的在於推開內地證券市場和內地投資者走向國際市場的一扇大門,為進一步走出去掃除最基本的障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港股ETF將為未來推出連接歐美市場的跨境ETF鋪平道路。

  按照長期以來形成的概念,由於H股相對A股有估值優勢,因此,“小港股直通車”一旦開通,必然對A股市場的資金面帶來負面影響。但周思立卻認為,目前,實施了A+H發行的銀行股、保險股,其A股溢價于H股的價差已經不大了。另外,港股ETF還有許多細節性的東西沒有解決,因此,從短期來看,對市場資金的分流現象不會很明顯。

  “我個人認為,不能像過去那樣,一聽説要開通”小港股直通車“,就會聯想到會分流A股市場資金,而事實上,今後更多的時候則是A股市場與H股市場資金的雙向流動。”新時代證券策略分析師白建康説。

  機會:重在H股估值優勢

  “小港股直通車“開通後,畢竟使內地的投資者多了一條投資途徑。”白建康説,從短期來看,確實有大部分的A股溢價于H股,而且像洛陽玻璃(600876)、昆明機床(600806)、東北電氣(000585)、ST北人(600860)這樣的個股,H股價格僅僅相當於A股1/4,換句話講,同樣的公司,其在A股市場上的股價是同一時點H股價格的5倍。

  不過,周思立對昨天A+H股收盤價格進行比較後説,中國平安(601318)H股反而溢價于A股26.15%, 中國太保(601601)、招商銀行(600036)、建設銀行(601939)也是H股反而溢價于A股。

  “同時,海螺水泥(600585)、中國神華(601088)、青島啤酒(600600)的H股相對於A股也都有一定幅度的溢價。”周思立説,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信不會棄A股而買H股。

  風險:需要熟悉H股規則

  “對於港股ETF的風險,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方面。”白建康認為,一個風險因素是系統風險。即不管你是A股市場也好,還是H股市場也好,抑或是國外市場也好,都會因為宏觀經濟、政策因素、資金因素甚至市場心理原因而下跌,目前的情況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另外一個風險是估值風險。白建康説,從中長期來看,H股溢價于A股並非沒有可能。目前實施了A+H發行的8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上市公司的H股溢價于A股,另有6家上市公司的H股價格已經接近於A股。

  還有一大風險是資金匯兌風險。如果“小港股直通車”只能以港幣投資,那麼,就只能將人民幣兌換成港幣,而港幣是典型的美元聯絡貨幣,隨著美元的持續走低,港幣也將持續貶值。

  “對香港股市不熟悉也是風險因素之一。”周思立説,H股與A股的交易規則、投資理念、操作策略不同。在港股ETF開通初期,A股投資者也有一個熟悉過程,特別是長期以來習慣了做多的A股投資者,對做空可能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名詞解釋

  ETF是ExchangeTradedFund的英文縮寫,中譯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又稱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産品,交易手續與股票完全相同。ETF管理的資産是一攬子股票組合,這一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與某一特定指數,ETF交易價格取決於它擁有的一攬子股票的價值,即“單位基金資産凈值”。(金融投資報 楊成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