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科技苑]拯救紅領綠鸚鵡(2010.8.16)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6日 2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科技苑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進入[科技苑]>>


瀕危的紅領綠鸚鵡。

    紅領綠鸚鵡又叫粉紅領鸚鵡,為中型鳥類,主要棲息于山麓開闊的疏林地帶以及村莊、農田和鄉鎮庭園等地區,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穀物和其他灌木漿果。最常見的是綠色,同時也有黃色、白色等變種。

    紅領綠鸚鵡對亞熱帶、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的生長繁衍,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採食常綠闊葉林裏的堅果,漿果等植物種子之後,把種子帶到遠方,讓其在更多的地方繁衍生息。同時,鸚鵡在食物鏈中還發揮著另外一個作用,它們是蜥蜴、肉食性鳥類等等的捕食對象。如果鸚鵡的數量減少,就會讓這些動物的食物短缺,森林的整個生物鏈就會受到影響。

    然而,如今的紅領綠鸚鵡的生存環境卻在日益惡化。由於它們毛色艷麗,能模倣人説話,招人喜歡,有人衝著其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違法捕獵走私,謀取利益。除此,紅領綠鸚鵡喜歡把家安在森林的樹洞裏,隨著森林面積的逐年減少和被分割,可供它們安家的地方越來越少,造成這種曾經在廣州上空飛翔的鳥如今已經變得非常罕見。從小愛鳥的陳仕焯感到非常痛心,於是他毅然決定承擔起拯救這個瀕危鳥種的社會責任,開始了紅領綠鸚鵡的人工養殖。

     

搞繁殖先學偷鳥蛋。

    在著手挽救紅領綠鸚鵡這個瀕危物種的時候,陳仕焯決定從繁殖入手。他從香港找到紅領綠鸚鵡的種源,把它引進到廣州,開始研究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繁殖。不過,來到新環境的紅領綠鸚鵡很害怕,成天在籠子裏撲騰,為了讓他們能放心住下來,陳仕焯首先在鳥巢上做起了文章。

    鸚鵡是樹洞鳥,在自然界往往會在大樹洞裏做窩。根據這個特點, 陳仕焯模倣樹洞的形狀給他們建了個鳥巢,鳥巢擺放的位置要比人頭高。慢慢安下心來的鸚鵡,産蛋率一直不高。因為紅領綠鸚鵡有繁殖季節,在廣州地區,它們每年三月份産蛋,一窩能生4~5個蛋,而且一年只生一次,産蛋次數和産蛋量都很少,要想擴大種群,週期就變得很長。

    由於在自然界中生活的鸚鵡會經常受到天敵的侵擾,母鸚鵡如果發現下的蛋沒有了,為了繁衍後代,會再次發情生蛋。陳仕焯便決定自己模倣天敵,把鸚鵡的蛋偷走,刺激鸚鵡多生蛋。不過,要想從鸚鵡的眼皮底下把蛋拿走,可沒那麼簡單。因為一旦覺得自己保護不了孩子,紅領綠鸚鵡就會不惜採取極端的做法,殺死孩子。

     

要吃好,不要吃早。

    小紅領綠鸚鵡出生的時候只有6克重,人工哺育這麼弱小的生命,難度可想而知。要想讓小鸚鵡們存活下來,首先得讓它們吃好。通過觀察陳仕焯發現,鸚鵡哺喂小鳥的方式和很多鳥有些不同。紅領綠鸚鵡哺喂小鸚鵡的方式和鴿子很相似,都是親鳥將食物吞食後,再吐出來喂給雛鳥。這樣經過“加工”的食物,更容易讓小鳥吸收。

    陳仕焯摸清了人工哺喂小鸚鵡的步驟,決定先做好哺喂食物的配方。自然界中,鸚鵡採食的食物有200多種,而且會按照身體的需求來不斷調整。為了給鸚鵡全面的營養,陳仕焯自己琢磨出了一套鸚鵡食譜,有小米,綠豆,玉米,葡萄幹,花生,瓜子等等,種類達到五十多種,基本能滿足鸚鵡的營養需求。不過這些食物對於小鸚鵡來説顆粒太大,給小鸚鵡吃得磨碎調成糊狀。

    經過反復摸索,改進飼養方法,如今,陳仕焯的紅領綠鸚鵡的養殖成活率達到了70%,這個數字可比自然界的成活率高多了。通過將近十年的努力,他終於突破了紅領綠鸚鵡的繁育難題,為它們的種群擴大打下了基礎,下一步,陳仕焯希望,這些紅領綠鸚鵡有一天能夠回歸自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瀕危物種,關注我們的地球環境。

    更多資訊編輯短信FT發送到10663355訂閱《科技苑》手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