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中國書畫類藝術家 >

談名家——林散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10:2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書法家林散之個人主頁

      林散之先生的書法,以“散革”名聞於世。奔逸的筆姿,劃沙折股般的筆意,隨方就圓、虛實相生的結體,磅跨放曠的氣勢,綜合構成了先生自我的藝術語言。這種語言的穿透力、震懾力、感染力、表現力幾乎是本世紀後半個世紀首屈一指的。他參展于全國第三、四屆書法展的精品便最代表其書法水平。

       藝術總要有各種表現。各種表現之間有時難以有優劣的劃分。換句話説,屬於風格範疇的不同,可以甜辣因人,與時興廢。作為嚴肅意義的歷史觀察(歷史觀察也有短長之分),從縱的藝術史去衡量一位書家的歷史貢獻,有時需要時間的配合。而從橫向的當代史角度去看,有時會不免身在此山中之短視。欲全面準確地評價一個書齡漫長的頗飲時譽的大家,筆者感到難免臆斷。

       林散之書法的特殊性意義何在?略言之有如下幾點:

       在有清乾嘉至今的數百年間,雖然碑派書法勢如中興,大家輩出,門戶林立,但是相對冷落的帕派一脈卻缺少與之共立的大家。人們在阮、包、康諸氏的書法吶喊聲中幾乎一邊倒地投身於斷碣殘碑、摩崖鼎銘之中。作為趙、董帖學的過猶不及,已然形成了碑派還有操合碑帖派的天下一統。早期謝無量、沈尹默、白蕉等先生的力挽帖學于既倒,終歸以諸家自身的書藝完善結局。生年不晚而“出世”稍晚的林散老,無愧為回歸帖學的巨擘。如果説沈氏諸家發動於前,不妨説林散之成功於後。這種成功不僅體現在書家本人的藝術造詣的高超,還體現在潛移默化地作為真正的書藝精神領袖的作用所及——對帖派藝術審美的再度宏揚與挖掘,彌補碑派書法膨脹的一些不足點。從林先生在書界的廣泛聲譽,似可表徵這一提法的合理性。這裡不排除時代風氣的趨向性巧合,但是,我們應該正視這一事實:林散之書法的突出成就,的確極大地滿足了現當代的欣賞心理傾向——灑脫與雄強、談宕與奇變的辯證統一。這種現象的産生,原因固多。但有一點值得肯定,林體大草的成功,多多少少影響了近年人們對帖派的重新反照,如“書譜風”、“尺版風”、“陰柔美”的鬱然出現,正是這種回歸帖學微瀾的後效應。可見,林先生書法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其藝術本身,不容忽視。此其一。

       對於林散之書法的藝術分析與評估,著點側重在他在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繫上的特殊膽識、能力。在相當的歷史時期,人們的藝術取值是“二王”、“顏柳”、“蘇黃米”、“趙董”以及漢碑北碑等,而對於曾與鐘繇並稱的張芝草脈,鮮見青睞。張旭、懷素沿黃山谷而下至徐渭、王鐸、傅山的大草——狂草路數,逐漸無人問津。之所以然,固然不能擺脫歷史與社會的文化背景去談,但來自藝術自身的原因也是重要的。那就是清民以來的許多文人墨客的文化構愈趨於“小學化”、“訓治化”,是理念而極缺少激情,是雕琢而極缺少寫意、是書齋化而極缺少江山之助。其結果體現在作品面上,便往往點畫有餘而意氣不足,趣味橫生而勢韻貧弱。筆者無意在此全面評議整個明、清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徵及其優劣,只想提出此議以論證“草法”的日漸衰微。于右任有感於此曾經提倡的“標準草書”並未如願以償使草書標準起來,便是于先生重振草書的努力也實在欠缺迴響。作為清民之際推重草書的大家之一,於氏草書的貢獻已屬於歷史。及時序至於林散之,80歲而草書名天下,卻不僅僅可以以一人之成名視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林體草法具有相當成熟的包容性、繼承性、創造性。可從並諸旭、素而仿佛比肩祝枝山、傅山而稍勝。來自乃師黃賓虹先生影響熏陶的筆墨功力修養,幾乎是現當代少見的。在此,筆者認為,“散體”草書的用筆與造“線”,戛戛獨詣,具有特殊的美學意義在古來不多的筆墨精熟而能返生的大家中,應該記上林散之的名字。在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的傳統筆法論之外,林先生的用筆治理巧妙地探進了一些山水畫中的“皴法”意趣,又大膽借鑒了山水畫的水墨法微妙地拓展了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近於幹擦被釋,卻能在精湛的指腕控制下裹束隨意,獨成新異的筆調,這是、種歷史性的突破。從1985年問世的《林散之書法選集》上看到書于1973年的《李白草書歌行長卷》、《不俗即仙骨》聯等作品,我認為書家的筆力、筆法、筆意、筆勢都是跡近天然!“請看墻頭雨濕處,月影參差人漏痕。”老人的詩句流露了自我的清空豪邁的美學追求。這種追求之成功,入古而不泥古,出新而合於自然,實為妙造。此其二。

       限于篇幅,有關結字、章法。墨潑的特殊意義不便細談。事實上,林先生書法在這些領域都各自不同程度的會心與創建。此其三。

       詳審于林的早年小楷詩稿,我們不禁流連在恬淡的享受中。從書法批評的角度説,我們無法擺脫一種困惑:我們的不同感受如何找到一個較為一致的標準“語言”,然後才可能深入進去論述和揭示藝術的價值?傳統的。現代的、保守的、創新的……種種文藝觀唸有時難以公平客觀地“對話”。為什麼忽然想到這裡?是因為觸及到如何評價林散之書的問題。如果站在現代人的立場看,林散之先生是破壞型的古典大師。

       顯然,必要的破壞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的真諦離不開取去古。林散之的草書作品,來自個人性靈,又來自前人傳統,也來自他的詩畫藝術與江山氣象之助。衡諸歷代的大家,莫不是善於參化天地山川而為我用的。這是林書的又一大啟示。

       (作者:梅墨生  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書協、美協會員)

熱詞:

  • 林散之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