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中國書畫類藝術家 >

郭沫若簡介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8日 16:4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個人主頁

       郭沫若(1892~1978),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倣吾、鬱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産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産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

       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週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郭沫若以書法聞名,風格獨具特色,有“郭體”之稱。在中國許多名勝地點的招牌都採用郭沫若的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北京四中、丹東一中、中國銀行、榮寶齋、中國書店、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瀋陽故宮、華清池、黃帝陵、半坡遺址、吉林大學、福州大學、成都武侯祠、濟南李清照紀念堂、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樂山沙灣鎮,祖先原居福建省寧化縣龍上下裏七都,即今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郭沫若少年時上過私塾,14歲以前對先秦學術和文化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先在崗山第六高等學校讀書,畢業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説。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責任編輯:鄧莫南

熱詞:

  • 郭沫若
  • 郭開貞
  • 字鼎堂
  • 搜索更多郭沫若 郭開貞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