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我看張守濤的畫

發佈時間:2013年09月03日 17: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年金秋時節,我與守濤同赴山東參加“孔子文化節”的活動,一同參觀遊覽名勝古跡,併為當地有關單位作畫留念,堪稱雅集盛事。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誼和了解,使我感到他是一位文質彬彬、溫和敦厚、勤奮好學的人。在藝術創作上,守濤奉行“一勤三多”,用他的話來説,就是勤觀察、多讀書、多走路、多畫。本著這一信念,這些年他讀了不少的書,走了不少的地方,也畫了不少的畫,單單存在手中的作品就有兩千多幅。這次出版畫集,他邀請我預先幫他挑選了一下,作為責任編輯,是責無旁貸的事。

       守濤自幼生長于北京一個書香世家,祖父擅長書法,與京城老一輩書畫家多有交往;其母也善繪事,且能刺繡、剪紙、講古論今,自幼給予守濤以愛與美的啟迪。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使他孩提時代就愛上了繪畫這一行。經祖父介紹,守濤四、五歲時就跟隨著名畫家胡佩衡學畫,因有通家之好,胡先生將他視為自己的孩子一樣,經常帶他到公園觀察山石樹木,進行現場講解,有時還帶他到白石老人家中去串門、作客。為冀其早日成材,守濤作畫不稱意時,竟生氣地舉著手杖追打。後來又拜中央文史館館員侯及名先生為師學畫花鳥,直到現在,守濤已屆中年,學業有成,仍然與老師及其家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佩衡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的畫家,不但擅長山水畫,而且重視畫史畫論的研究,所著《王石谷研究》、《山水入門》、《我怎樣畫山水畫》等,受到畫界推重。他的山水畫筆墨厚重,氣勢雄強,色彩斑爛,重彩與水墨相結合,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在教學生方面,胡先生反對只學某家某派,主張兼收並蓄,既學古人,又學今人,臨摹與寫生並舉,寫生與創作結合,這對守濤的繪畫道路,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綜觀守濤的山水畫作品,不但已具有比較紮實的傳統功底,而且很重視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感和選取作畫的題材內容,不論是春天的鮮花、秋天的明月、江南的村鎮、漓江的漁舟,山西的窯洞、巴山蜀水、燕山腳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竹林飛泉、舟車人物,一一都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投入了創作的衝動和激情。通過他的作品,觀者可以進入他所創造的藝術境界之中,受到詩意與美的感染,所謂可看、可讀、可遊、可思。守濤在每一幅畫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他不贊成複製和重復,重視不斷地發現和創造。他認為,繪畫創作應該是畫家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和心境之下的真實感情的渲泄和流露,不應是無目的的任意胡為,更不能以醜為美,混淆是非。他也反對時下畫界流行的所謂“一招鮮,吃遍天”的説法,因為這意味著畫家繪畫題材的極端狹窄和缺乏創造。在眾多的中外繪畫大師中,張守濤尤其崇拜西方的畢加索和中國的齊白石。他欽佩畢加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作品中,表現了他對各種事物各不相同的感受和大膽創造的活力,表現了畫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藝術個性;齊白石也是一樣,他通過刻苦的學習和實踐,由一個農民、木匠成長為一代繪畫大師。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六十多歲以後,還能毅然實行“衰年變法”,既擺脫了古人古法的羈絆,又不重復自己,終於形成了個人的獨特風格和繪畫面貌。有鋻於此,守濤不認為繪畫風格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意識地規定性的追求出來的,而應該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對於那種過早形成的大同小異的章法,缺少變化的畫法,千篇一律的皴法,不應視為風格,而是作者缺乏文化修養、缺少生活積累的一種表現。一個畫家,如果不注意藝術修養,只注意單純技法上的熟練,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熟練的畫匠而已。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識見,守濤在過了不惑之年以後,又下決心到中央美術學院進修了兩年美術史論,寧肯把畫畫先放一放,也要補上文化修養這一課。通過系統地學習,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繪畫發展的脈絡,了解了古代以及近現代美術的發展過程,熟悉了各家各派及其相互聯絡,使守濤的思路豁然開朗,使他的畫風大為改觀,他能夠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靈活多樣地運用多種表現技法,或水墨、或淺絳、或青綠、或水墨與重彩相結合,既不拘一格而逐漸得心應手。人類的生活與壯麗的大自然本來就是千變萬化豐富多樣的,再加上前輩藝術家歷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的創作經驗,構成了中國繪畫博大精深的藝術傳統,具有無比深厚的文化淵源和廣闊無垠的發展前景。通過研究和學習傳統,通過繪畫實踐的反復磨練,張守濤從中悟出了不少的道理,對自己多年從事的繪畫事業更加充滿了信心。

       守濤的山水畫雖然自幼曾經過名家指點,但學畫的道路並不平坦。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京郊的平谷縣勞動長達五年,當時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也為他提供了觀察大自然、接近群眾、面對真山真水寫生的機會,至今在他的作品中,仍然能追溯到那段生活的影響。他不熱衷於表現名山大川,而喜歡表現山村的農家小院,從這些農家院落中,發現樹木房捨得美感,燦爛的陽光、豐收的喜悅、房檐下挂著成串的辣椒、茄子幹、院內堆放的大南瓜、老玉米、白著片……和平靜謐的詩情,是守濤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工作崗位上,他搞過廣告設計,研究過廣告的歷史和演革,他也做過培訓基層美術幹部的工作,培養了不少的學生。工作之餘,他喜歡畫畫讀書,在他的畫室中,堆滿了古今中外的美學和哲學著作。他作畫勤奮,有時一畫就是十幾個小時。畫累了就讀書,讀累了就畫畫,這在多年來已經養成了習慣。近年來,守濤的畫進步很快,他不斷應邀到各地舉辦畫展,他的名字已被列入了《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單位收藏。

       收入這本畫集的五十余幅作品,僅僅是守濤歷年創作的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他還有一些精彩可觀的長卷和大幅作品,留待今後有機會時陸續出版。守濤從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對於他來説,這本畫集的出版,既是他前一階段辛勤創作成果的檢閱,也是他在今後的藝術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作為同行和朋友,我期待著守濤的繪畫取得更大的成就。

劉龍庭
一九九三年三月寫于北京懷魯堂

熱詞:

  • 張守濤
  • 藝術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