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劉海粟女兒、畫家劉蟾(左一)講解劉海粟美術作品 |
《桃花溪》、《荷花》、《天外群峰慈光閣》……昨天,從上海劉海粟美術館900多件精品中精選的78幅劉海粟大師中國畫在寧波博物館展出,讓觀眾大飽眼福,該畫展展期為2012年1月19日至3月11日。
參加展覽開幕式的劉海粟的女兒、畫家劉蟾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了自己眼中的父親,她深情回憶父親的教導,説:“父親的教誨讓我銘刻終生。”
“學畫先練心”
劉蟾是劉海粟子女中唯一學畫的,説起父親的教誨,她記憶猶新:“父親一直對我們子女説,要不斷追求,自強不息,身有一技之長才能立足社會。”
作為劉海粟最小的女兒,劉蟾出生時,父親已經50多歲了,一直在父親身邊長大的劉蟾常常見到許多學生前來請教父親,耳濡目染的她對畫畫很有興趣,但是對父親充滿敬畏的她又害怕學畫畫,“因為害怕畫得不好父親會責怪,所以不敢嘗試。後來在母親不斷鼓勵之下,我才開始習畫。”劉蟾回憶,“最開始父親不教我,只好自己隨意地畫,始終不得要領。有一天,父親看見我臨摹古代拓片寫的大字後,終於對我有了肯定。他告訴我,習畫先要練心、練氣,一個人只有內心大氣沉穩,畫畫才能大氣。”於是,從畫松樹開始,劉蟾正式得到了父親的指導。
“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黃山是我友”
昨天展廳一進門就能看到一幅《黃山西海門》,這幅長五六米的作品是大師1954年在黃山寫生的代表作。劉海粟一生鍾愛黃山,從1918年第一次跋涉黃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臨黃岳,跨度長達70年。他一生重要的作品多以黃山為題材,本次展出的《黃山雲海奇觀》《黃山白龍潭》《黃山山上萬峰奇》《黃山頌》等一批作品就是劉海粟黃山題材創作的典型代表。
劉蟾告訴記者:“父親提倡和大自然接觸,説這樣畫出的畫才有生命力。父親喜歡黃山的氣勢和千變萬化,以前黃山沒有石階,更沒有索道,爬山很危險,他經常在黃山一呆就是幾個月,起早摸黑觀察寫生。父親晚年曾説‘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黃山是我友’,黃山給了父親很多創作靈感,可以説黃山是父親藝術的源泉。”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作為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和公認的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劉海粟一生致力於“中西融合”的藝術追求。“父親早年去歐洲時就説過,我們不僅要研究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古代留下的藝術瑰寶,古為今用,也要研究西洋藝術,把他們先進的理念變為我們自己的東西,洋為中用。”劉蟾告訴記者。
劉蟾指著一幅《荷花名典》圖説:“在這幅圖中,紅色的荷花和綠色的荷葉仿佛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而水中游過的鴛鴦很有透視感,有西洋畫的影子,再看背景中若隱若現的荷花輕描淡寫,像中國古代水墨畫,這體現了父親中西結合、古今結合的畫風,正如父親説的‘古到極點就是新到極點’。”
劉蟾還向記者介紹了大師早、中、晚期不同階段的藝術風格。“父親一生不斷挑戰自己,他早期的寫生作品線條結構等比較寫實,中期作品筆觸老辣渾厚,晚期則奔放自由,像這幅1981年畫的《何年開混沌》,把霧氣繚繞的吞吐氣勢畫得非常生動,畫完後整張紙水淋淋的,大家當時都擔心效果不好,結果發現父親技法已經爐火純青,控制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