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當代藝術家中,史國良這個名字或許有點特殊的味道,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畫家,同時他還是一個和尚。他的繪畫作品也隨著對人生的不同解讀而更加富於斑斕色彩。
同史國良一起聊天,走進他位於北京紫竹院的家中,聽他侃侃而談。他講那些濃重的色彩總會讓他興奮和感動,他所創作的繪畫作品更多也是現實主義題材,充滿了張力和震撼;而身為一個僧人,出家人的思維和生活則更需要一種定力和超越塵世的徹悟,二者之間似乎有著讓常人難以解讀的地方,然而卻在史國良身上真切地體現著。不同的心境,帶給他的是不同的生活況味。
人生起起伏伏
史國良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工人家庭,家裏7個孩子,他排行第六。母親是個家庭婦女,父母都不識字。1956年出生的他,從記事起就趕上了一個特殊的年代:“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小時候他和很多民工住在一起,因為當時首都搞十大建築,從全國抽調工人來北京,他父母被抽調來北京之前在河北大城縣。史國良的童年是苦澀的,當他能分辨這個世界的時候,第一個印象就是饑餓,由於當時的糧食都有定量,很多時候他吃不飽,地裏的各種野菜,什麼能吃,什麼味,怎麼吃法他都一清二楚。史國良小小的心靈深處有了擺脫窮苦命運的強烈慾望。
愛畫畫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小時候的他喜歡涂塗抹抹,看了電影回來,會把銀幕上的故事背著畫下來;從外面見到了有趣的事情,他講不清楚,卻可以用線條和圖像演繹出來。在家裏,也到處畫畫。墻上,地上,玻璃上被他畫得滿滿的。父母沒有文化,更不懂藝術,但卻知道保護家裏這個愛畫畫的孩子的天性。
上小學,除了畫小人書和電影之外,還畫學校的黑板報。當時的他特別喜歡畫人像的人,經常地跑過去給人家打小工,從幫人掃地、送水,到擠顏色,就是為了能湊近一些看仔細。那個時候,讓史國良最崇拜的畫家就是《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劉春華了。這幅畫像給少年的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僅可以背臨下來,還曾經做成剪紙,這對於還是小學生的史國良來説已經很難得了。
年少的他也曾經做過“離經叛道”的事情,直到多年後,在《實話實説》欄目中,他和崔永元説出了對小學的班主任曾經“告密”的事情。其實只不過是老師的一句口誤,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卻給老師帶來了牢獄之災。這件事情對於史國良來説是一個心結,他內心深處想懺悔。講到動情之處,他失聲痛哭,一個坦誠而真實的史國良本色地展現給大家。
中學後,史國良在繪畫上的成績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其他的科目卻不盡如人意。每天他都會花時間畫很多速寫,正當他為前途苦惱的時候,北京第三師範學院美術班招生,這無疑對他來説是人生的轉折。到了學校之後,史國良才知道了什麼是國畫,什麼是油畫,什麼是山水畫、人物畫。當時北京畫院的周思聰老師讓他多畫速寫,每天畫15張,史國良下班之後就跑到火車站去畫速寫,有時一畫就畫到淩晨兩三點,有時甚至畫一夜。
1978年,第一次全國性招考碩士研究生,史國良那年22歲,要從只有中專生基礎的水平直接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對他來講無疑是有點“自不量力”了。國畫專業在當年只錄取16人,一同報考的一些人在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氣的畫家了,過去他經常臨摹過他們的美術作品。紮實的繪畫功底,再加上他多年臨摹寫生,過硬的速寫功底,讓他在整個考試過程中名列第五,終於夢想成真考取了中央美院。
解放軍藝術學院是他執教生涯的起步。到北京畫院做職業畫家是轉業以後的事情,那一年是1985年。回到那裏真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當時他使用的畫桌就是齊白石老先生留下來的。於是史國良潛心繪畫,在此期間,他創作的反映西藏主題的繪畫《刻經》,榮獲了第二十三屆蒙特卡羅現代國際藝術大獎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大獎。為此又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榮譽嘉獎。這幅畫畫的就是西藏街頭一個普通的情景,一個老人在刻瑪尼石經。西藏是他嚮往已久的地方,作品得獎,無疑給他後來反映西藏主題的作品帶來潛在的影響,直到現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現西藏題材的代表作品。
史國良的人生起起伏伏,經歷了不同的職業和身份的轉變。他當過兵,做過職業畫家,後來去海外發展,然後便是斷絕塵緣,出家當了和尚。這种經歷同在一個人身上發生,頗具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