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下午,經過兩年多籌備的“I LOVE AIJING:艾敬綜合藝術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分別在國家博物館南二、南三兩個廳中展出,展出面積近兩千平米。
本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自重裝開館以來首次推出的當代藝術家的綜合藝術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擔任策展人。艾敬的藝術關注的是人類永恒共通的主題——“愛”,她用自己對愛的理解,支撐她的創作,不斷努力挖掘和拓展,並用當代的語言方式使之呈現出來,使用最為平常的方式來表現宏大敘事結構中的種種關聯,她放棄了錯綜複雜的敘述,使用“女性特有的精緻與委婉”,讓其作品除了視覺衝擊力帶給人的震撼與感動之外,還蘊含著無盡的韻味。
20世紀90年代的艾敬曾經作為歌手被人們熟悉和喜愛,被譽為“當代民謠女詩人”、“民謠歌手”的領軍人物,創作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如《我的1997》、《艷粉街的故事》、《追月》、《中國製造》等幾十首音樂作品,在亞洲範圍內出版發行過5張個人創作和演唱專輯以及數張EP和單曲。1999年,艾敬師從當代藝術家張曉剛,轉入視覺藝術的創作,之後,艾敬定居紐約並遊歷西方各國,紐約作為全球藝術的中心,匯聚了全世界文化藝術的瑰寶,無論是美術館或者藝術機構、拍賣行、畫廊乃至街頭藝術家、跳蚤市場的舊物品都給艾敬帶來新鮮、豐富的視覺享受和文化滋養。在紐約,艾敬過著藝術家的生活,也完成了將繪畫愛好提升為創作方向的華美轉身,其由音樂向視覺藝術創作激變的過程深受中西方藝術界的關注和好評,先後得到西方評論家安迪 沃霍美術館藝術總監艾略克 席那(Eric Shiner)、《美國藝術》主編和著名評論家理查德 法恩(Richard Vine )、國內當代藝術評論家呂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等的評論和推介。
艾敬從2007年開始以視覺藝術家的身份參與國內外重要藝術展覽。曾經在北京、上海和紐約舉辦過3次個人藝術展。2009年10月艾敬紐約個展“I Want To Love”之後,艾敬的藝術作品逐漸為人所熟知,也開始進入藝術收藏家的視線。如今的艾敬正以綜合藝術家的身份在世界當代藝術舞臺上展露光芒。
從音樂到視覺藝術創作,艾敬的藝術創作不能稱其為“轉型”或“跨界”,更恰當的其實是一種延續。她的音樂創作就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具有鮮明個性的音樂旋律為人們所喜愛,作品所關注社會問題的領域和所表達的對自由嚮往,愛情、親情和友情的情感體驗與其現在的視覺創作一脈相承,變化的只是表現形式。她的視覺藝術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其音樂創作的延續和昇華,是她20多年以來工作經歷、人生體驗、不斷學習和嘗試的精神表達。艾敬用觀念性的語言、哲學的思考、獨特的天賦、敏銳的觀察以及激情與冷靜並存的特質去追求完美的藝術信念,她不迎合時流,勇於創新,倡揚自由天性,通過時間的累積,不斷創作出作品的新貌。藝術評論家趙力認為艾敬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身份的移轉,更是文化態度和文化立場的嶄新呈現。”艾敬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一方面延續著一貫的對生活的敏感和對人類共通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在音樂、美術、文學等領域往來自由,形成了其創作的豐富多樣。
本次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作品,是艾敬在之後對祖國、對家鄉的一次深沉的情感回歸和藝術價值的挖掘。其中的作品《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是艾敬現階段創作理念的集中體現。其母親帶領發動了家鄉瀋陽的近50名親戚、朋友和鄰居共同參與製作,採用參與者家中廢棄的舊毛衣、毛褲以及其他舊毛線,重新編制一幅寬6米,長16米充滿“love”字樣的挂毯。色彩斑斕的“love”挂毯前,端坐著一位母親埋頭編織的雕塑形像,這個形像以艾敬的母親為原型來歌頌深沉而厚重的母愛。作品的氣度和涵義彰顯了北方文化的地域特性,以及艾敬對家鄉故土的深情。同時展出的有關家鄉的裝置作品《我的家鄉》,以廢棄鍋爐重新裝點出全新的視覺體驗,現場觀眾可以通過“鍋爐”中裝置的四個影像體會北方的情懷氛圍,通過濃烈的情感體驗給初冬帶來暖暖溫情。
本次展覽從11月20日至12月9日,為期20天。為了更好地拉近藝術與大眾的互動距離,體現艾敬藝術創作來自於大眾文化的特質,展覽期間還特別推出藝術延伸的項目《生命樹下》,于展覽期間的每週六下午3點舉行。藝術家艾敬邀請了不同領域、不同門類的藝術家一起進行現場再創作,呈現了切合主題的藝術綜合性的延展,將藝術的多樣性、多元性交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