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成之美在靈性
談到王迎春,自會談到她與楊力舟合作的那些名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毛主席給晉綏日報編輯部人員的談話》、《挖山不止》、《黃河在咆哮》、《太行鐵壁》、《太行烽火》等。也自會談及這些作品産生的背景,時代的、文化的,談及天時、地利。“地利”即西部的滋養。在那裏,她沉潛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民情風俗、文化積澱及時代風雲,並決心用手中畫筆加以歸納提煉,繪成圖畫,用她的專長反映生活,回報社會。生活本身無可厚非,它的基本面貌一定要體現絕大多數人的訴求和心願,因而永遠充滿活力,展現希望。它從不缺乏美。藝術家只須從中捕捉畫面,將物象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畢加索説:“藝術家是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的倉庫,從天空、大地,從紙片,從走過的物體的姿勢和蜘蛛網等,都能不斷地使他感受到某種刺激。”由“刺激”到形成作品,則是藝術的“十月懷胎”。
王迎春出身工人家庭,1942年生於太原市。早在小學讀書期間即表現出繪畫興趣與靈性。她就讀的太原市柳巷小學沒有美術老師,美術課由班主任老師代理。有一次上美術課,老師説:“你們隨便畫吧”。大多數孩子都照著墻壁上的五角星或鉛筆盒上的圖案畫,唯獨王迎春對著講臺上的老師畫速寫,畫好之後還涂上顏色。等到發作業本時沒她的,“咋不給我發本呀?”老師説:“本在校長那,校長叫你到他辦公室去取。”校長拍拍她的頭説:“是你畫的嗎?畫得很好,還真挺像。但以後不要隨便畫老師啊。”校長接著説:“以後學校畫黑板報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我自己嗎?”她問。校長説:“是,你自己,你一個人包下來。內容由老師給你佈置。”
這年王迎春8歲,讀小學二年級。出一期板報要有內容、有圖案、有設計,圖文並茂,還要新穎好看,還要每期不重樣。校長為什麼會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一個女孩子?而且要她獨立完成?校長在用這種方法培養一位小畫家嗎?
常常,放學之後,別的孩子都走了,她留下來畫黑板報,老師陪著她,把內容大概講一下,任由她獨自發揮。老師買來燒餅,她吃著燒餅畫著畫,慢慢長大。後來,由畫黑板報發展到畫挂圖,老師出個題目:“上課講話要舉手”,她便畫幾張課桌、一些孩子,其中一個孩子舉手示意,要求發言,畫成之後在圖畫下面寫上字:“上課發言要舉手”。“吐談要往痰盂裏吐”,她畫一個孩子掀開痰盂蓋,畫一根虛線表示吐到痰盂裏了……雖然簡單,使用一些普通紙張畫水彩畫、兒童畫,它卻是早期創作,沒有任何參考、模倣,全憑想象自由發揮。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那個能力?沒人指導沒人教,老師讓畫就畫出來了,一直畫到小學畢業,上初中了,小學老師還經常喊她回去畫黑板報、畫挂圖。
後來,王迎春作為藝術家的一些突出的特長、能力,例如構圖能力,將一個主題變成一張畫;將生活中的感受轉換為形象思維、畫面語言等等,其源頭、原點,都與在小學得到的鍛鍊有關。從小畫家到大畫家,王迎春用一句“命很重要”作了概括、形容。
1955年,王迎春就讀于太原市一中,美術課老師趙梅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點上兩隻眼睛,兩個嘴角往上一彎笑了;往下一彎哭了。一個簡單示範,感覺非常神奇,感覺畫畫太有意思了! 促使她越發喜愛。初中二年級,新來一位美術老師叫卓然,畢業于南京藝專,科班出身,中西兼長,指導學生畫素描、畫石膏、畫圓球體,把一個圓球畫得立體、畫出明暗關係,這讓王迎春第一次感到畫畫有難度,因而也越發有興趣,一定要按照老師的要求畫出來。她報名參加“繪畫興趣班”,課餘時間畫寫生,到少年宮畫石膏像,到公園裏畫橋、畫塔、畫荷花,背個畫夾子到處跑。“哎呀”,鄰居跟她母親告狀説:“你們家春子跟一幫男孩子到處跑。”這期間,她的寫生作品入選太原市“中小學美術作品展覽”,第一次向社會展示她的繪畫成果。
初中畢業之後考高中還是找工作?當時也就這兩項選擇,還沒有報考美術學校這個概念。班主任説她數學學得好,到家裏走訪,動員她報考高中。卓然老師也去家訪,要她報考美院附中。母親認為美術只是愛好,不是專業,不能當飯吃,不能養家糊口。卓老師説:“你不懂。一張畫發表之後能掙200元稿費。”父親幹體力活,月工資70元,養活全家5口人。畫畫比幹活掙得多,有説服力,母親同意女兒報考附中。正趕上西安美院及附中到太原招生,設有考點,太原共考上5個孩子,有4個是卓然的學生。就這樣,在這個考點上,王迎春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改變。沒有卓然,她頂多報考高中,畢業後找份工作養家糊口。工農家庭,壓根就沒想過成名,沒指望成龍呀變虎呀,成個家,有份工作就很滿足了。因為愛畫,又碰上卓然這樣的老師,一生的命運就此改變。當一個廣闊的、嶄新的美術天地向她敞開大門的時候,她陶醉著、吮吸著。她發現,只有繪畫才能帶給她真切的快樂、無盡的享受。
二、心無旁騖作筆耕
1957年,王迎春考入西安美院附中學習繪畫,從附中一直讀到大學本科畢業,從1957年到1966年,10年時間在西安,經歷了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躍進”,五九年“反右傾”,“三年困難時期”,六四年“社教”,六六年“文革”,一個在校學生,所有這些運動都趕上了,一個不拉。領導挨批、教師挨批、大學學生也挨批。有一個被打成右派的大學生人稱“謝牛刀”、“牛魔王”,幾個女同學相邀説:“走,咱去看看‘牛魔王’到底啥模樣?”找到他的寢室,迎面有人問:“你們找我什麼事呀”?女生們一見扭頭就跑。哪是什麼“牛魔王”?很正常的一個人,因為有思想而遭受迫害,甚至毀掉一生,這就是“政治運動”。王迎春跑回去之後心想,我上美院為了什麼?我是來學畫的,不是為了天天參加批鬥會。有時開大會,她便“開小差”,在下面悄悄畫速寫。主持人在臺上喊叫:“這麼嚴肅的大會有人居然在下面畫速寫!”她沒理會,旁邊有同學提醒説:“説你呢!”那個時候,她就“白專”了,一位團幹部堅決不同意發展她入團,説她是一個“白專”典型,只對畫畫感興趣。
難忘1958年暑假,過得最有意義。她參加班裏組織的“詩畫長安”活動,三五人一組,分頭下去作畫,畫遍長安縣幾十個村莊。每到一個村莊粉刷一面墻壁,畫成壁畫,配上詩歌,老鄉們圍著看,感覺很有成就感。背著行李卷、顏料桶,一群學生娃由這個村步行到那個村,畫完一個村緊接著轉到另外一個村,有時要走到深更半夜,驚了狗,“汪汪”叫。那年吃飯不要錢,走到哪吃到哪。一斤面蒸一個饃,叫“大杠子饅頭”,王迎春一頓能吃一個。就覺著要進入共産主義了,地裏的花生多得沒人收,白麵饅頭隨便吃。大豐收呀,大躍進哪,到處都是畝産千斤、萬斤,畫在鄉間墻上的畫也全是這類內容,小孩在花生殼裏睡覺,站在麥穗上唱歌……沒想到,轉過年來開始餓肚子。
感謝閻勤民同學,發起、組織了這次暑期繪畫活動,痛痛快快享受繪畫的樂趣,王迎春發揮她擅長構思和組織畫面的能力,只要有一個主題,她很快能構思、編織出畫面。閻勤民是幹部子弟,很有組織能力,膽子大,點子也多,在成天開會、不準畫畫的情況下,他想出這麼個點子,走出學校,以配合政治運動為名,為同學們創造了這次實踐機會,利用暑假集中畫了一批大畫,顯著地鍛鍊了繪畫能力。其繪畫風格則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既有生活真實又不乏豐富的想象力。
隨後,校方安排畫禮堂壁畫,王迎春被選拔出來參與創作,與兩位同學合作完成了巨幅壁畫,而後又合作了一幅長卷《躍進圖》,代表學校向省委獻禮。她發揮自己的專長,構思畫面,貢獻創意,畫一朵大花涵蓋整幅畫面,花瓣裏展開各種場面,有大煉鋼鐵的、開拖拉機的、給農田施肥的……工農商學兵,都在“大花”中。在這個時期,畫什麼、怎麼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在那樣的環境下,她也沒有放棄努力,盡可能地尋找和創造實踐機會,積累和發展自己的藝術才華。
附中4年,除了開會,參加運動,學校也還斷斷續續開展教學。1959年上創作課,老師正正規規指導學生搞創作,這讓王迎春十分興奮,躍躍欲試,構思了一幅草圖《四女躍進》,畫幾位女性勞動者,有挑糞的、養豬的、修梯田的、搞科學試驗的。老師表揚基礎不錯,要求她畫到熟宣上,力求畫好,爭取出版。這是王迎春的第一幅國畫作品,要勾線、上色,人物以外,還要畫背景,草呀、樹呀都得畫出來,她感到有些為難,楊力舟主動提出幫她畫,她畫人物,楊力舟補景,畫筐子、土坡、勞動工具。畫完了,老師推薦到《陜西畫報》發表,得到20塊稿費。回想當年卓然老師説畫畫也能掙錢,果然應驗了,雖説錢不多,難得兆頭好,用自己掙的錢買雙鞋穿,感覺好極了。
這年王迎春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