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吳楊:從王迎春近作《慰安婦》説開去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8日 18:5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也是一種巧合,採訪王迎春恰好趕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話題直奔《慰安婦》。

       我曾在中國美術館裝修一新、重新開放後的首個展覽上讀到《慰安婦》原作,一組4幅,少女民婦,吶喊于血雨腥風中,飽嘗難以名狀的屈辱。我駐足畫前,凝視良久。我相信每一位有思想的成年觀眾都會為這組作品所感染。

       一年之後,我再次於全國政協舉辦的“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北京20名家”展覽上讀到《慰安婦》,又是一番感受。在國家最高美術殿堂上欣賞當代最優秀的國畫作品,讚嘆與感慨並存。單從題材上看,緊扣時代脈絡、反映重大題材、重大事件,情係民族之興盛衰敗之作少之又少,難得《慰安婦》獨樹一幟,更難得如此醒世之作出自女畫家之手。前有周思聰的《礦工圖》,後有王迎春的《慰安婦》,為數不多的女性大畫家卻為國畫園地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時代篇章。

       聽命良知

       《慰安婦》醞釀于2000年,成稿于2002年,歷時兩年有餘。

       誘因純屬偶然,王迎春于電視節目中留意到一則報道:抗戰時期的山西壽陽縣被日寇佔領,十七八歲的少女遭受蹂躪、輪姦,成為日本兵的泄欲工具。歲月滄桑,當年的妙齡少女如今成了老太太,由十七八歲到七八十歲,在漫長的歲月裏忍辱負重。面對電視鏡頭,四五位老人欲哭無淚,平靜地講述著當年的遭遇,由此改寫了一生的命運,使其飽嘗人間辛酸,孑然一身。當年她們不堪忍受日本兵的蹂躪,曾設法逃跑,被抓住之後打得死去活來。僥倖逃脫魔掌者隱姓埋名,背井離鄉,當保姆、打零工,終生不嫁,默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王迎春生於太原,老家與壽陽緊鄰,鄉下有許多親朋故舊,也便有許多牽掛。這則報道在她心中引起巨大波瀾,久久地難以平靜。一個農村少女,正當花季,出身貧苦,命運突然間為戰爭所改寫。作為人、尤其中國的女人,有誰能將命運攥在自己手裏呢?要麼戰亂頻仍,兵燹惹身;要麼三從四德,夫權難違。唯有新中國還女性以自尊,有了平等參與社會、享受生活的權利,其來之不易,理當珍惜。而珍惜存在於比較之中、存在於清醒的歷史認知和自覺維權。世界婦女大會選擇于中國召開,要能把慰安婦請到講壇上該有多好啊!整整60年,她們未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補償。相反,日本政客一再粉飾和掩蓋侵略罪行,極大地傷害了各受害國人民的感情。

       藝術家較普通畫家要高出一個層次,藝術水準、學術地位固然不同,也在於良知、德行之高低。生活中,你到底對哪一類事物、事件感興趣?當今書畫市場熱鬧異常,畫家們扎堆兒便是議論誰誰又買了新車、又置了新房,誰誰的畫價一個勁飛漲。也正在這樣的檔口,王迎春選擇了《慰安婦》。

       看罷電視節目後她難捺激情、憤懣于胸,不吐不快,為屈辱感所刺激而産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

       轉過年來,她出訪巴黎,順路去德國、荷蘭、瑞士、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參觀考察,一路上總在醞釀、思考創作構想,有針對性地觀摩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中的歷史名作,古代的、近代的,有無同類題材可資借鑒?何種語言有助於啟發內心的創作靈感?那怕雕塑,也能從中汲取營養,獲得啟迪。

       偉大的藝術品是這樣一種果實:它使那些漂泊不安的心靈與之發生交流,以其神秘的力量呼喚人性的光輝,從而強化其內心的崇高感。王迎春參觀過的一組羅丹雕塑便給過她這樣的感受。

       出訪歸來,她進入創作狀態。有許多難題要解決。採取什麼樣的繪畫語言?選擇什麼樣的角度進入?都曾令她幾多躊躇、幾番掂量。繪畫是一種瞬間藝術,它可以反映生活真實,卻也很難再現歷史現狀。“一旦用寫實手法表現生活真實,便會比真實本身減弱許多。”這是王迎春的經驗。慰安婦是戰爭帶給中國乃至亞洲各受害國人民的一段歷史屈辱,有人要揭露它,有人欲掩蓋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塵封于檔案館、淹沒在現實生活中而鮮為人知。為著創作,她找尋和翻看了有限資料,那裏有日本兵自己拍下的鏡頭:一個被捅死的少女,麥秸插在赤裸的下身裏,腸子流在外面;一個少女的褲子被扯下來,日本兵蹲在那裏拍照,少女被迫拎著褲子,扭過頭去,聽憑戲弄……儘管時間已經走遠了,但其留下的震撼絲毫未曾減弱,只要良知未泯,必然振聾發聵。

       那麼,用畫筆再現這樣一種歷史真實,果真能喚起國人之反思、果真能引發震撼效果嗎?這既要取決於畫家對題材的駕馭能力,也要取決於觀眾的審美傾向,正是這雙重門檻的無情阻攔,使得重大的、足以承載人類歷史的現實主義繪畫力作難得一見,哪一支畫筆不是避重就輕、捨近求遠呢?

       王迎春可以截取老人現今的生活狀態,以其曆盡滄桑的面容入畫,反觀戰爭罪行帶給她們的深重傷害。但如何縮短時間跨度?又怎麼能把讀者帶回事件本身特定的場合中,從而撼動心靈?

       撼動心靈,莫忘國恥,正是她欲表達的作品主題。

熱詞:

  • 吳楊
  • 王迎春
  • 近作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