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1942年生於太原,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國畫係研究生班。中國國家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會長。作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等,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及全國政協“當代優秀國畫作品展 北京20名家”等。
楊力舟,1942年生於山西臨猗。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國畫係研究生班,畢業後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院。歷任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常務理事,中國美協副主席。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金秋十月,收穫的季節到來了。金秋十月,共和國60華誕,慶典在舉行。序幕拉開最早者當屬“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歷時數年,于2009年9月22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成果彙報展,猶如美術界組織的大閱兵,迎接國家領導人及各族人民的大檢閱。美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定與社會進程休戚與共。共和國的美術事業走到今天,有哪些成果彌足珍貴?這個展覽有望給出一個答案。還在中國美術館公開展出前,今年6月的一天,我曾在軍事博物館二樓西廳作品終審時先睹為快,30余件中國畫作品中,我尤其細細欣賞了王迎春、楊力舟合作的《太行烽火》。
2,《太行烽火》,400 620cm,以六條屏適度分割、組合,形成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形成多重性的內容廓開;以超時空的剪貼方法完成畫面佈局,融眾多內容于一體而顯現有機銜連、疏密相間、多點放射等特色;作品標新立異,既大膽突破前人又充分發掘自我,採取具象與寫意相結合的手法,在確保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合理髮揮想象,充分貫徹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美學原則,既有對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重點刻畫,亦有對漫長時空、歷史風雲的抽象概括,通過虛實、疏密、濃淡等矛盾關係製造懸念,將思考、回味的空間留給讀者;作品充分運用立體、多元、重疊等手段,實現素材濃縮,以幾何形構成歷史篇章的高度集中與概括,具有史詩般的畫卷意趣。
在確立了創作主線,解決了內容取捨,究竟應該畫什麼等總體構思之後,關鍵要看藝術處理,解決怎樣畫的問題,需要克服的難題太多了。例如山與人的關係,要把山的氣勢畫出來,人就只能是點景人物,是陪襯;要將人物刻畫好,以人物、事件為主線,山則無法表現,而“太行”這一特定環境又為作品所必需。山與人,兩者不可或缺,卻有主次之分。最終,作者通過一系列藝術手法、藝術處理,實現了兩者的共架同構,對立統一,遠看大山雄偉壯觀,人物、事件所構成的不同板塊猶若山的組成部分,呈現“太行”特有的氣勢。作品最後的大效果是山襯託人,人物與大山渾然一體。
3,八年抗戰,太行烽火,開闢敵後根據地,在近、現代戰爭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太行山恰似民族不屈的脊梁,笑傲列強。還在就讀于美術學院附中時,王、楊已經萌生了創作大型題材繪畫的念頭。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倆人初涉畫壇,在呂梁山和太行山區體驗生活,在山西農村做社情調查,有意識地蒐集散落於民間的、八路軍敵後抗戰的事跡,後來亦多次重回太行山,積累了豐厚的創作素材。2007年歲末,為創作《太行烽火》,倆人再次深入太行腹地,從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到多個主要戰場,故地重遊,力求充分掌握史料,回眸當年情形,想象血與火的悲壯場景,由現場激發充沛的創作靈感。
為完成素材取捨,畫面編排,倆人曾數易其稿,確立了人民創造歷史、人民群眾是抗戰主力軍的創作理念,並圍繞這一主線形成六條屏之畫面佈局:
其一,序曲。側重交代背景、事件,日本人由娘子關打進來了,空中飛機轟炸,陸地肆意踐踏,一把刺刀上挑著一個幼童。畫面下方死難者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赤身裸體,籠罩在灰黑的調子裏,表明殘暴之暗無天日。在這裡,作者以典型、以幾個可視的形象代表普遍、一般,陰影裏面是屍骨成山,血流成河,引發讀者更廣闊的聯想。
其二,母親敲鐘。那鐘,高挂在太行山上,也高挂在民族命運的節點上。母親的形象巍然屹立,鐫刻在太行山的岩石之上,是許許多多英雄母親、太行媽媽的符號化,同時又是祖國母親的象徵。鐘聲響處,兒女們踴躍異常,保家衛國,娃娃們舉起紅櫻槍,新媳婦送郎上戰場。民兵集合起隊伍,民族挺起了脊梁。
其三,朱老總佇馬立太行,作為八路軍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共産黨人的象徵。在他下方,軍民同仇敵愾,隊伍正在開拔,浩浩蕩蕩奔赴殺敵戰場。
其四,在戰鬥中壯大,在戰爭中成長。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左權等人,作為我軍的優秀指揮員,表現出傑出的領導藝術和指揮才能,左權更是抗戰中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將領們的下方,八路軍戰士整裝待發,戰馬嘶鳴,已然是威武之師。這上下兩組人物典型——將帥與士兵,尤以人物精準、獨特的刻畫引人入勝,面部以外,他們的肢體語言亦可圈可點,將帥們自信淡定,戰士們鐵骨錚錚,鮮明的時代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令人感動。楊力舟擅長畫馬,酷愛畫馬,正好派上用場,那馬目光如電,不動而威。人馬一體,何其雄壯。
其五,緊接著又是上下兩組。上方,彭總居高指揮,雖然是側身,面部又為望遠鏡遮掩,人們仍能一眼識別出彭總的英姿,可見王、楊非凡的造型能力。下面,兩位八路軍戰士一刀一槍,並肩作戰,形象再現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一經久不衰的經典傳唱,別出心裁地將兩位戰士作雕塑般藝術處理。使大刀伴隨歌聲,定格在歲月的豐碑上。彭總與兩位戰士之間另外設計了一組畫面,八路軍戰士匍伏在山崗上打擊敵人,與第六組中的硝煙瀰漫相貫通,顯現出戰爭之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