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劉驍純:路,是走出來的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8日 16:4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為夫妻,他們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道路顯示出相當突出的共性,他們患難與共地在坎坷的山路上攀登,共同踏出了一條崎嶇的路。他們行程中的巨大起落和變異,深刻地折射著中國當代美術的艱難進程。

       動蕩的學生時代

       他們同年生於同省

       1942年,楊力舟在山西臨猗縣降生,王迎春在省會太原出世。一個生長在農村,一個生長在大城市;一個幼年喪母,奶奶喂養一段時間後由做小生意的姑父收養,一個父、母、姨、舅全是工人;一個從小寡言、樸實、執抝、好學,一個無憂無慮、從伶俐活潑、喜歡舞蹈和體育。他們從不同的地方迷上了繪畫,繪畫將他們引向了共同的里程。

       1957年後,他們同時考入了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從此成為同班同學。

       歷代志書常稱秦人多古民遺風,而西安美院偏又不在都市,學院設在遠離城區20公里的長安縣興國寺.前臨河川和水田,院址就在黃土高坡上。在當時國內的六大美術學院中,沒有一所處在這種雞鳴犬吠、春種秋收的環境之中,加上相當比重的師生與農村有不同程度的血肉聯絡,所以西安美術學院成了鄉土趣味最重的美術學院。這點,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藝術道路。

       剛剛入學,就趕上了建國後第一次全國大規模的政治運動一一反右派鬥爭。由於搞不明白大人們在幹什麼,王迎春在一次批判右派的大會上獨自畫起了速寫,僅15歲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事竟作為嚴重的政治態度問題,受到了校方的嚴厲批評。這成為她人生旅程中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政治教訓。

       由於勤奮刻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的學業均成為班上的佼佼者。

       二年級時,王迎春的一個創作草圖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在繪製過程中卻時時感到力不從心。這時,一位男學生經常出現在她的畫前,開始是默默地站在身邊觀看,繼而是不斷地出主意,最後索性一起畫了起來,他們第一次感到,相互之間在藝術上竟有那麼鄉的共同語言。這是一套年畫風格的四聯組畫,題為《四女圖》。作品經老師推薦,不久發表在《陜西畫報》上,藝術上的初次成功,成為他們藝術合作的開端,同時也是他們愛情的萌芽,那時他們16歲。

       學習進入選修階段以後,楊力舟主攻油畫,王迎春主攻國畫,兩個人又同時兼攻雕塑。在附中經過四年苦學,1961年兩個人均以優異成績畢業,又于當年同時被西安美院國畫係錄取。由於楊力舟油畫學業突出,油畫係又通過院方將他要到了油畫係,從此兩個人分別進入不同的畫科。

       有人比喻那時中國的藝術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時多數人類藝術的優秀成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批判。藝術以蘇聯現實主義為基本範本並有一個不大的寬容範圍,基礎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寫實能力。“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是最重要的教學理論。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藝術道路。

       當時,將陜西的鄉土藝術氛圍提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有幾個重要畫家,如揭示黃土高原性格的石魯和趙望雲、揭示陜北農民美的劉文西和蔡亮。其中劉文西作為老師,對他們的影響更直接些。他將蘇聯現實主義、中國重彩畫、新年畫、寫意國畫加以融合而創造的新國畫風影響了一批人,同時也影響了楊力舟和王迎春。石魯吃透了中國傳統的傳神論和寫意論, 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以更大的跨度改造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由於曲高和寡,以及他對“素描基礎論”的尖銳對立,致使他在西安美院講學時,院方不允許低年級的學生聽,王迎春只能趴在室外的通風口處聽了整整的一個上午。從他們後來的藝術道路中看,石魯的影響是潛在的。

       1963年,羅馬尼亞畫家博巴在浙江美院舉辦了一期油畫訓練班。西安美院派教師去進修以後,帶回了一批畫風更現代的習作,這種畫風受到社會抗拒的情況下,楊力舟卻認真研習了這些繪畫,特別是其中的素描,從而在主動駕馭對象並對現實進行主觀化處理方面,受到了新的啟示。

       在允許的狹窄範圍內,他們如饑似渴地盡力了解世界各國的藝術,心目中越來越崇仰列賓、蘇裏柯文、米勒、德拉克洛瓦、柯勒惠支等人,並逐步確立了創造真實地反映當代生活,有歷史份量的現實主義藝術的追求目標。

       從附中到大學總共九年,他們為實現自己的藝術目標打下了相當堅實的寫實功底、色彩功底和彩墨功底。1966年,正當他們準備全力投入畢業創作時,震驚世界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們被列入了第一批不可靠份子名單。楊力舟出於對許多現象的不理解,直接寫信給曾在農村有過一面之交的西北局書記劉瀾禱,他認為運動不能無政府,並希望西北局能站出來主動領導運動。萬沒想到,運動很快衝擊到了西北局和陜西省委,劉瀾濤被作為整個西北五省最大的黨內危險人物被“揪”了出來。隨之而來的是批判楊力舟保護舊省委和舊西北局罪行的大標語、大字報貼滿了全院。所幸的是當時中央規定學生中的問題後期處理,他們便借著全國“革命大串聯”的機會,離開了學校。他們既沒有“造反”的資格,也沒有四處點火的熱情,在這不要錢的大旅行中,他們遍訪了中國現代革命史的重要遺址和博物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深深震動著這對年輕人的心靈,畫大型歷史畫的熱望一次次地燃起,為了積蓄素材,他們畫了大量的革命文物並作了詳細筆記。

       厚道的人總是用認真來對待荒謬。回到學校以後,楊力舟百思不解,為什麼一心一意歌頌毛澤東和中國農民的劉文西,卻被告作為人民的敵人一再受到嚴酷鬥爭?為此,他兩次寫了上告材料,他想使危難中的老師有所解脫,結果反而是批判楊力舟的大字報兩次貼滿全院。

       沒有聲張,沒有慶典,1967年底這對同舟共濟的戀人結婚了。

       同年,學校著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由於學生中大部有一種“熱土難離”的戀鄉情感,致使這對缺乏“優勢”的新婚夫婦反而意外地被安置到了北京。當楊力舟按照通知書指定的接收單位,到北京的一家保密廠報到時,又意外地遭到了拒收。原來,早在他去報到之前,“揭發”他們的材料已經寄到了工廠。王迎春本應到一個幻燈廠去報到,但在這種情況下,她毅然決定:一塊回老家太原去。

熱詞:

  • 劉驍純
  • 藝術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