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是王迎春的班主任。留給我印象深的是王迎春上大學二年級時的一張創作,表現陜北人的作品,那個時候就顯露出來她紮根生活,生動地反映那些陜北人的形象和生活氣味,有泥土味。當時我覺得這個學生很重視生活,反復琢磨表現方法,直到現在還有印象。整個學習期間都很刻苦、很踏實,是學生尖子,是學習委員,畫得也好,為人也好,這一點印象非常深刻。後來就更加輝煌了,搞了一大批的創作,在社會上産生的影響是公認的。在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金獎,研究生畢業創作獲得“葉淺予獎學金”。
後來這次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的《抗日烽火》,尺幅很大,卻很整體,組合得很好,很舒服,把藝術的表現和豐富的內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反映出當時抗日那種時代風貌,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覺得畫得很完美。
總之他們在整個美術界很有影響,兩個人都畫了不少,合作也好,個人創作也好。每一個階段都能夠看到他們創出一些有影響的作品,這很不簡單。
他們的人品正直,有獨立思考,不整老師。文革中,我記得學校的造反派把很多老師都打倒了。我和劉文西老師是受害最深的年青教師。楊力舟就憤憤不平,向黨中央寫信。我記得他説:“劉文西忠實地執行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長期深入生活,誠心實意地畫毛主席,反而被打成反革命,我想不通,冤枉啊!”至今我還記憶猶新。這在當時很了不起。儘管沒有起作用,但是這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