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李昌菊:革命歷史畫的新突破太行烽火的啟示

——《太行烽火》的創作啟示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8日 16: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中國建立以來,革命歷史題材繪畫就開始成為一個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繪畫題材。從1950年南京率先成立“革命歷史畫創作委員會”到2004年國家啟動“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革命歷史題材繪畫——近百年中國人民抗爭和建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直是新中國美術創作與發展中最為重要和引人矚目的內容。如果抽取掉那些恢弘的經典的革命歷史題材繪畫,一部新中國美術史無疑將瞬間失色不少,歷史的厚重感也將被嚴重削弱。不過,伴隨著革命歷史畫取得的巨大成就,問題也悄然出現,即畫面雖有不同,手法卻大體一致,現實主義的畫法比比皆是,漸成模式的表現,幾乎令觀者審美疲勞。

      眾所週知,革命歷史題材繪畫要求藝術家以一定革命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地點、遺物等對象進行藝術創作,這意味著藝術家需要真實的展現歷史事件,對真實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時,除了真實,還需要具備思想性、藝術性,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藝術家應解讀歷史,賦予歷史事件思想與精神的內涵,深化觀眾對之的認識。作為歷史的展示者,藝術家應發揮藝術想象,創造性的賦予歷史以豐富的感人的表情,以藝術的魅力撼動人心。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無疑是對畫家的重大考驗。半個世紀以來,不少藝術家們一直努力從各個方面推進著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創作。誠然,革命歷史題材繪畫對真實性的特定要求使藝術家在探索創新時感到困難,沿用既定手法不失為保險與萬全之策,但現狀是,大量相近手法的歷史題材繪畫填塞了觀眾的閱讀經驗,久而久之,觀眾腦海中對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心理印象已出現一種定勢,即會直接對應于對某個歷史事件的定格與歷史場景的再現。

      與此同時,其他題材的繪畫卻在不斷大膽引進各種表現手法,藝術面貌日新月異,革命歷史題材繪畫顯得步履緩慢而遲滯。這一情狀不由的引發人們的反思:在尊重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特點下,如何突破其當下表現的單一模式,與時代創作水平保持同步,予人新的視覺體驗與感受,展現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如何超越已有創作觀念,拓展創作思維,張揚藝術個性?

      在回答以上疑問方面,《太行烽火》這一佳構新篇,無疑就是獨特而成功的案例。它不僅情境真實,場面宏大,敘事完整,具備了歷史畫的重要品質,更重要的是形式新穎,視覺衝擊力極強,藝術特色鮮明,在眾多的歷史畫中脫穎而出,有吸引觀者和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與所有的革命歷史題材繪畫一樣,《太行烽火》成功的表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與勞苦大眾、國民黨一起浴血奮戰,抵抗外來侵略的重大事件。但是,與許多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絕然不一樣的是,《太行烽火》的創作者大膽嘗試,銳意求新,突破了現有常見的創作模式,改變了革命歷史畫的一貫面貌,使觀者不由的心裏暗暗驚嘆與思忖,歷史畫原來也可以這樣畫。幾乎就在與之相際會的瞬間,《太行烽火》便以其整體效果刷新我們守成的思維與固有的成見,可以説,創作者以探索的姿態將歷史畫的藝術表現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太行烽火》既依據歷史事實,也敢於大膽嘗試新的繪畫語言,從而牢牢抓住了歷史畫突破的關鍵。這説明,雖然歷史畫的真實性對藝術家的創作發揮形成先在的約束,但它仍有廣闊的藝術創造空間。優秀的藝術家總能不囿于主題、史實等規約,充分施展才華,以非同尋常的藝術表現衝破現有陳規,開創出新的藝術格局。作為革命歷史畫,《太行烽火》在表現上的突破,筆者以為有以下三方面:

      時空交錯的謀篇佈局

      長空浩淼、群山沉默、戰火燃起、人群涌動、硝煙瀰漫、號角嘹亮,畫面的疊加、場景的並置,使時空在交錯轉換中更顯博大,人物的聚集、隊列的行進,令情緒在憤慨奮起中愈發激昂,這是戰火蔓延燃燒的歷史空間,更是民族精神高揚的精神空間。《太行烽火》的時空容量之大,包括了人物、事件、環境、氣氛等等,從被侵略、到抗爭、直至勝利,完整的歷史時序得到陳述,一個個歷史截面的呈現,更是對不同時刻特定情境的凸顯。較之於定格某一歷史場景的畫面,《太行烽火》時空廣大、內容豐厚,彰顯出非同一般的時空氣象和畫面張力,突破了常見的單一歷史時空的歷史畫表現手法。

      豐富交錯的時空創造,源於畫家對畫面構圖的巧妙經營,其藝術手法有拼貼、構成和散點透視等。作為鴻篇巨制,《太行烽火》雖然採用了傳統的中國畫傳統的六條屏樣式,但是卻不拘于傳統人物畫的表現樣式。而是按照歷史事件發展的大致脈絡,運用了當代藝術常見的拼貼手法,畫家通過畫面的拼接,十分主動的駕馭構圖,創造出豐富多變的時間空間關係,成為其獨特風格的一部分。拼貼的表現方法多為現當代藝術所青睞,很少被納入到歷史畫的表現中,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窺見畫家開放而當代的創作意識。顯然,畫家不是為了賦予畫面所謂的當代氣息而用,而是為了貼切傳達畫面效果而運用,並且用的自如、自然、貼切。拼貼之後進一步的效果,便是畫面之間形成了構成關係。分割與組合,布列為畫面幾何形的銳利結構,穿插出有機銜接的時空片段,黑白灰關係的精心安排,使時空節奏分明,緊湊有致。構成是西方藝術走向平面與抽象的一種手法,但在《太行烽火》中,構成的作用並不在此,其尖銳邊界建構了畫面強烈的形式感,強化了戰爭事件的愴痛感與衝突感,豐富了時空,轉換出情境,強化了力度,構成畫作突出的表現亮點之一。

      在豐富空間感受方面,畫家除了運用拼貼結構畫面,還依據歷史真實,不斷變化人物、場景和氣氛,達到了效果的豐富,畫家充分調動中國傳統繪畫特殊的時空處理方法,如散點透視,突破歷史題材繪畫的時空局限。畫面中的視點有傾斜、平視、俯瞰、仰視等等,不一而足。提及多個視點的方法,我們通常想到現代藝術中的立體主義,它開創了從多個視點來表現物體不同角度體面關係的手法,使西方繪畫從單一視點注視變為不斷遊移視點的歷時性觀看。立體主義打破了大眾的視覺感知常規,提供給人們理解物體整體的新方式。表面上看,《太行烽火》與立體主義的這些特點極為接近,多個視點不僅豐富了時空意象,更為觀者展現了歷史整體中的多個維度。不過,作者的一段話會更有助於我們理解其運用的出發點:“中國古代壁畫的散點透視與超時空的構圖方法,境界自由,方法靈活,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的思路洞開。敦煌壁畫中有很多采用的是‘異時同圖’的構圖方式,其超時空的理念促使古代畫師經常把所有情節穿插集中在一起。畫中人物、山林、動物、建築並置一處,畫中的山林、房舍,既是故事發生的環境,也是情節的間隔,圖案化了的山巒、樹木,在表意的同時,還有裝飾效果。”(創作札記,楊力舟、王迎春)可見,畫家的構圖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繪畫,只不過其運用效果卻具備著當代圖式氣質。畫中變化的視點使人物、場景呈現出豐富的角度,增強了躍動的韻律感,豐富了畫面時空和觀者的視覺感受。

熱詞:

  • 李昌菊
  • 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