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賀友直:畫筆銳利而溫情,“大餅油條”也是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07日 13:2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初為謀生而畫,未曾想卻成了“大家”。60多年繪畫生涯,連環畫、風俗畫讓賀友直名滿天下。

       上海那些小弄堂總是藏著很多故事,也“藏”著許多低調的名人大家。

       2012年年初,我去上海市中心某一弄堂採訪連環畫界的耆宿、90歲的賀友直老人,弄堂隔壁的花店裏,年輕的店主好奇地問:“賀友直老先生是幹什麼的?”

       今天的“80後”、“90後”知道賀友直的不多。他們沒看過《山鄉巨變》這部被業界奉為經典的連環畫,沒經歷過賀友直、齊白石、林風眠等藝術家輩出、美術新浪潮激涌的年代;

       他們不了解,早些年裏,上海有許多人每天必讀晚報,看不到賀友直《生活記趣》、《賀友直自己畫自己》的連載就著急;

       他們也不知道,就在2011年10月舉行的第十五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賀友直在九旬之年創作的一組12幅風俗畫《城市邊角》驚艷亮相,成為藝博會最熱鬧的展臺。

       “我一畫連環畫就聰明”

       走上狹窄、陡直的木樓梯,推開門,老人正鋪紙準備畫畫。90歲了,每天上午照舊要畫上兩小時。看著畫紙,他驕傲自己“手還不抖”,也慨嘆“眼睛卻是有點花了”。

       賀友直戲稱為“一室四廳”的30平方米蝸居,集客廳、餐廳、臥室、工作室于一室,自1955年搬入,就再也沒有挪過地方。儘管政府提出為老人改善居住條件,但被老人婉言謝絕。

       蝸居裏,他畫出了《山鄉巨變》、《朝陽溝》、《白光》、《十五貫》、《連升三級》等一系列連環畫傑作。也用獨創的“賀式線描”畫自己——5歲喪母,由善良的姑母帶大;讀了幾年小學,最快樂的記憶是描摹祠堂裏的水粉壁畫;隻身闖蕩上海,不甘做小學徒,每日徒步1小時,到夜大學洋文;找不到工作,聽説畫一本連環畫可得四擔米,就找來趙樹理小説《福貴》,自編自畫,從此開始連環畫生涯。

       “我一畫連環畫就聰明。”只念過幾年小學的賀友直一向自嘲是“鄉巴佬”、“沒學問”,對自己畫連環畫的本領卻很是自豪。經典之作《山鄉巨變》創作4年,三易其稿,兩次到湖南農村體驗生活。“賀式線描”底下,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春雨隨風落,群鴨戲水歡,新中國建設熱潮的鄉土風情躍然紙上。

       對生活有著敏銳觀察力的賀友直,憑著勤奮努力和天生的繪畫才情,開創了中國連環畫的新時代,影響了一代美術青年。1980年,賀友直受聘中央美術學院連環畫係教授,第一堂課吸引無數粉絲前往,教室的臺階上都坐滿了人。擁擠的人群裏,就有日後畫界中堅陳丹青、湯沐黎。

       “我老漢哪能想不出”

       1976年,“文革”剛剛結束,北京榮寶齋請賀友直畫些人物山水。賀友直婉拒了,“我了解自己,憑我的文化,這個事是幹不了的。李白的詩都背不出,怎麼去畫李白?這錢不是我能賺的,我還是做個畫小人書的畫匠。”

       於是,守著蝸居,仍于方寸間白描寫意中國。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賀友直創作了《申江風情錄》、《賀友直畫360行》、《新碶老街風情錄》等一系列風俗畫,再次震動業界,被譽為“清明上河圖第二”。

       仍然是熟悉的白描線條,繪就的卻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上海灘:黃包車,賣報童,剃頭換糖,撬邊黃牛,海上風情筆下流轉;紅磚墻,青瓦頂,街頭巷尾,里弄石庫門,城市記憶紙上甦醒。那些鮮活、生動的民俗風情畫裏,分明看得見人情冷暖,聽得見市井喧囂,意會到樸素的生活哲學。

       90歲時,賀友直開始創作諷刺漫畫《城市邊角》,寥寥數筆,勾勒社會世相,揭露弊端,鞭撻不平,銳利而溫情。《家有ATM機》裏,年輕男女向老人索錢,老人站在老式木“櫃”中,無奈地遞出一沓鈔票。面對得意之作,賀友直曾撫掌大樂:“我老漢哪能想不出!”

       畫筆亦史筆,可以包容萬象,真實、真切的規矩卻是不能破。一次,有人請賀友直畫上海的舞場。他接了活後,想想還是退了。他説自己只趴在窗臺上看過人家跳舞,兩手趴得好累,就掉下來了——沒看太清。

       “‘大餅油條’也是文化”

       堅守陣地的賀友直將連環畫喻為“大餅油條”,是給大眾看的,“‘大餅油條’也是文化”。1987年,法中友協在巴黎文化中心舉辦了一場名為“把圖書館辦到馬路上”的中國連環畫展,各式版本的連環畫攤在地板上,周圍是一圈小板凳,任參觀者隨意坐讀。法新社評價道:“中國的連環畫作者善於進行詩意般的描繪,並非模倣美國連環畫,從而使歐洲人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他們往往沒有親身體驗過的國家。”

       如今,曾經那麼有生命力、為文化傳播普及做過巨大貢獻的連環畫幾近消亡,賀友直有點坐不住。他大聲疾呼,出版社要有信心、有作為,了解讀者需求,真實記錄、反映這個時代,“靠翻開本的花樣重印舊書混日子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而畫家,也不能“拿起畫筆就考慮市場和金錢。”

       2009年底,賀友直從北京捧回了“中國美術終身成就獎”,説到獲獎原因,他説,“我拿這個獎,是佔了兩個便宜:一是我活得長,這個獎規定只能給80歲以上的畫家,過世了的名氣再大也不算,那些比我好的老畫家走掉了,而我還活著;二是我還堅守在連環畫陣地上,這塊陣地興旺時曾強手如林,而現在市場衰落,他們都離開了,只有我沒走。”

       這些年,隨著連環畫收藏市場漸熱,賀友直品牌的市場行情也看漲,但他仍然堅持捐畫不賣畫,捐贈了所有重要作品的原稿。若坐市論價,他所捐的畫稿已夠買幾套豪宅。

       蝸居之中,賀友直守著連環畫事業,自得其樂天地寬。年過九旬,仍能有精品力作問世,有美酒可飲,有好友相伴,有兒孫繞膝,有相濡以沫的老伴相陪,有什麼比這些更能讓老人幸福滿足呢?

熱詞:

  • 賀友直
  • 畫筆
  • 銳利
  • 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