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復出”的劉振夏 水墨人物畫的新高度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3日 11:5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蜚聲于中國人物畫壇的劉振夏,在“消失”了近三十年之後,在人們的疑惑和期盼中,終於“復出”了。他奉獻給人們的是水墨人物畫的新高度,帶給人們的是驚喜和深思。

       前人曾有“十年磨一劍”之説,而劉振夏為了提升人物畫創作的藝術水平,竟然“磨”了三十年,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襟!

       劉振夏的丹青之路和他的生平一樣曲折而有傳奇色彩。複雜的家庭背景,造就他倔強的性格;藝術的天賦加上勤奮,造就他青少年時期的畫名。早在1978年,他的水墨人物畫就被方增先老師偶然發現而大加讚賞。三年後,他第一次在蘇州舉辦個人水墨肖像畫展,繼而上海電視臺拍攝了他的專題片,上海中國畫院程十發院長邀他去辦觀摩展,江蘇美術出版社為他出版畫冊。後來,我所在的江蘇省美術館也邀請他來南京辦展。就在如日中天之際,劉振夏卻一反常人做法,婉言謝絕南京之行,而且從此不再以作品面世。有著遠大藝術理想的劉振夏不願被市場經濟刺激下的種種應酬——買畫、求畫、筆會等等所困,他選擇了一條寂寞耕耘之路。如他所説:“我要用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的筆墨趣味,揮灑出形象各異、既有深度而又生動的古今人物畫來,無疑我是在接受一種挑戰,因此我只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這條藝術道路上。”於是,他將畫室題名為“默存齋”,甘願在淡泊中面壁,在靜默中追求。

       三十年間,劉振夏堅持在生活中體驗、寫生,尋找機會下廠、下鄉,無論到邊疆、到國外,從不停下手中的畫筆,以自己的方式從事人物畫創作。一幅作品,往往反復重畫,直至滿意方休。其間撕畫無數,焚畫多多。一幅題為《旅途》的大幅創作,為了畫出七個不同生活經歷的旅客的不同生活情態,他不知畫了多少人物速寫,前後歷經十七年才最後定稿,呈現給觀眾的是七個形神兼備、性格各異、生動而深刻的藝術形象。縱觀他這些年所創作的《西北風情》系列、《遠去漁歌》系列、《古風傳奇》系列、《難忘印度》系列等,他都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審美眼光,捕捉住不同人物的精、氣、神,凸現出各自的個性。與早期創作的《漁婆》相比,在藝術精神上一脈相承地展現出人性之美,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則有了新的突破。同是老漢,陜北牧人的敦厚質樸,不同於江南漁民的機敏幹練;同是少女,陜北牧羊女的羞澀憨厚,不同於江南漁姑的開朗倩巧。至於印度街頭相手場面的傳神,伏虎羅漢的禪悟,草聖張旭的忘我,還有《三英戰呂布》中對各歷史人物個性風神的繪寫和筆墨虛實濃淡的安排,都達到舉重若輕的淳熟之境。

       説到筆墨語言,這其實可以説是劉振夏三十年間孜孜以求的核心,也是20世紀以來整個中國水墨人物畫界所共同關注的學術課題。從徐悲鴻、蔣兆和開始,就在追尋著如何將寫實人物體面造型與中國傳統寫意筆墨趣味相融合的問題;或者説,如何把素描功夫轉換為水墨語言的問題。在這一進程中,大體上逐漸形成北方和南方兩種各有特色的藝術取向:北方人物畫多吸取山水畫的“皴擦”和“積墨”來處理體面的轉折關係;而南方的人物畫則更多地借鑒了花卉技法中“勾花點葉”的筆法,一筆落下,夾色夾墨,構成多層次的色階,表現出體面的轉折和光影、體量,清新透明而靈活多變,更體現出“書寫性”筆墨語匯的特色。劉振夏基本上是沿著後一條路子在繼續探索。其難度正如方增先所説:“中國畫筆墨語言的特點是自然而不是造作,它能通過隨意的揮灑來啟發詩的境界和情感。這就像是在駕馭一匹狂奔的千里馬,若它不狂奔,則失其本真;若它不被駕馭,則不能馳騁。可這又談何容易呢?”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振夏正是在不懈的藝術追求中,實現了束縛中的自由,實現了“烈馬驚車自從容”。憑著他對人物體面造型入木三分的理解,對形體敏銳的捕捉力,對筆墨語匯的駕馭力,使他能夠既準又狠,下筆到位,筆筆“寫”出,質感、體積、透視、虛實、節奏俱出之,在看似隨意而酣暢的筆墨中,體現出完美節奏和傳神達意的效果。因而方先生新近為他寫了《寂寞修正果》的序文,熱情稱讚道:“我從劉振夏的畫裏看到在深入嚴謹的結構下,外松而內緊,一氣呵成,達到下筆如有神助的境界。”馮遠先生則認為:“劉振夏的藝術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獨特性和經典性。應該説,在寫意和寫實、造型和筆墨的問題上,他取得了獨到的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度。”

       的確,用“寫意”的筆墨,創作“寫實”的人物畫,這正是20世紀中國人物畫對於傳統人物畫的一個重大發展,其歷史還不到百年。有關水墨人物畫的寫意精神及筆墨與造型融合的問題,顯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條探索之路,中國人物畫界還將長久地延伸下去。我以為,最要緊的是深入把握傳統與現實的智慧、千錘百煉的技藝和耐得寂寞的心境。這也是劉振夏的“復出”及其創作成果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有人説劉振夏是“奇才”,有人説劉振夏是“怪才”,都有一定道理。我要強調的是,劉振夏水墨人物畫的藝術品位和藝術高度,充分證明他是一位為振興華夏人物畫而生,真正“澄懷觀道”“傳神”“寫心”的藝術家!

       (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2010年11月于金陵十門齋

熱詞:

  • 劉振夏
  • 藝術家
  • 國畫家
  • 美術
  • 搜索更多劉振夏 藝術家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