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當第五套人民幣發行後,不少人對新版100元人民幣面上的毛澤東頭像發生了極其濃烈的興趣。是啊,細細端詳,慢慢品味,其筆觸是那樣的細膩,那般的洗練;形象又是這般的豐滿,如此的傳神。欣賞著、欣賞著……人們對滿臉充盈慈愛的領袖油然而生出無限的敬意。
欣賞之餘,人們關注的則是其設計者了。一個不深刻了解毛澤東的人,一個沒有深厚生活積累的人,一個沒有精湛藝術功底的人,是無以肩負這一重任的。是的,擔綱此重任的不是別人,正是有著釅釅領袖情結、享譽海內外的黃土畫派創始人、中國美協副主席、西安美院名譽院長、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長、著名畫家劉文西。
播撒希望滿目春
劉文西,出生在著名的越劇之鄉——浙江省嵊州一個叫水竹安的小山村。那裏山巒綿綿、水流淙淙,是物華天寶、鐘靈毓秀之地。孩提時代的劉文西,在青山綠水間放牧、割草,耳濡目染,早就為大自然造化的詩情意趣所陶醉,他要捕捉靈感,他要抒發情感,他要用畫筆為家鄉亮麗風景增色添彩,他要用畫筆盡情謳歌家鄉純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劉家自有著耕讀傳家的良好家風,父母見兒子有此心意和志趣,1950年他們把兒子送進上海育才學校學習美術。在那裏,劉文西學得有滋有味,如魚得水、如虎添翼,自不待言。
1953年,從上海育才學校畢業的劉文西,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浙江美術學院。在老院長潘天壽大師的親切教誨下,憑著他浩遠的志向、聰穎的天資、特別的悟性、勤奮的鑽研,劉文西治學彌篤,學藝日長。
1957年,劉文西面臨畢業創作。到哪去搞畢業創作“到延安去”對革命聖地早就嚮往的劉文西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第一次來到延安,陜北高原深厚的黃土地、高遠的藍天、婉轉的信天遊、火紅的山丹丹……一下子就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磁鐵一般緊緊地吸引著這位青年學子。一段時間的生活體驗,令他豁然開朗的是,這裡不僅有適合於繪畫藝術的環境和人物,更重要的,這裡還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央機關曾在這裡住過13年,指揮了抗日戰爭和前期的解放戰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留下了生活、戰鬥的足跡。這塊黃土地,是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是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
有一天,他在延河畔寫生,四週出奇的靜寂空靈,正當他凝眸遠視、筆走如神之時,突然,隨著一陣清脆悅耳的響鞭,一位純樸、憨厚的老漢趕著羊群從溝坎上走來,頭巾、鬍子、皮襖、腰帶……牧羊老人和那可親可敬的笑容,霎時令他眼前浮現出毛澤東在楊家嶺與農民親切交談的畫面。他心潮澎湃,激動不已,久久的情感積澱終於撞擊出靈感的火花。一年之後,大幅素描《毛主席與牧羊人》畢業習作在浙江美院引起轟動。也就是從這時起,劉文西萌發了永遠把陜北作為創作基地的念頭,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更令劉文西興奮的是,畢業習作《毛主席與牧羊人》在《解放軍畫報》公開發表以後,竟贏得了葉劍英元帥的肯定和好評。葉帥對畫報總編説:“這幅畫畫得好,毛主席當年在延安就是這樣的氣質和神態,一點不錯。”當畫報總編將這一評價轉達給劉文西時,劉文西真的喜出望外、備受鼓舞。根據畫報總編的指點,劉文西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又重新創作了一副《毛主席與牧羊人》,並通過延安時期任毛澤東警衛員而其時任中央美院附中校長的丁井文先生,將畫作轉贈葉帥。
閱盡黃土耕耘勤
1958年,劉文西從浙江美院畢業,抱著滿腔的熱忱,帶著美好的憧憬,從此真正開始了以人民生活、革命歷史和黃土地為題材的繪畫藝術生涯。
是寶庫,就要利用;是寶藏,就要挖掘。劉文西深諳要實現自己的藝術抱負,就必須深入人民,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找尋藝術創作的靈感。從1957年第一次到陜北,四十多年來,劉文西已去過58次,走遍了陜北26個縣的山川土地,走訪了上千個村莊,結交了數百個農民朋友,速寫了兩萬多張畫稿,對那裏的山山水水、鄉里鄉親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中國美院教授李琦曾説:“如果説戰爭年代美術界與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的話,那麼,解放四十多年來堅持走這條路的就是劉文西。”在陜北,很多人曾見過一位到處畫畫的人,他穿著一件破棉襖。可又有誰會相信,這件破棉襖是他特意用自己的新棉衣向一位羊倌換來的。這難以置信的事實,自是體現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情操和風格,折射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具有的忠實和質樸。
自然,深入生活要有相對固定的基地,與其到處走馬觀花,不如深入一點,解剖麻雀,真正有所收穫。四十多年裏,劉文西始終把陜北的二十里鋪、周家灣和四十里鋪作為基地。在那裏,劉文西自然“不是游離于鄉親們之外的看客,而是長輩的兒子、同輩的朋友和孩子們的叔叔”。他一進村子,就走東家、串西家,不僅為大家作畫,還幫助解決家庭糾紛;到了工地,挽起袖子就與大夥兒“哼唷哼唷”地幹;到了老鄉家就熱乎乎聊天兒,盤起腿就一起香噴噴吃飯;春節到了跟著秧歌隊,看粗獷的農民悠然起舞;正月十五,看串串花燈映紅黃土高坡。劉文西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更愛這裡的人們,愛他們的勤勞、敦厚、豪放。他説:“我最喜歡陜北人的性格,他們不為艱難困苦而折腰,很堅強。所以我喜歡生活在他們中間,我感到很愉快,特別的親切。很多時候,經常會打動我的心,所以我的創作欲很強,很想把我所感受到的東西體現出來。”是啊,腰鼓、窗花、民歌,陜北的一草一木,人民的一顰一笑,自令劉文西留戀,越去越想去,時間長了不去,他就會覺得心裏空得慌,於是乎,《拉家常》、《祖孫四代》、《解放區的天》、《山姑娘》、《黃土情》……等作品,便相繼誕生。
劉文西自把陜北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不止一次地到陜北老鄉家過年,把鄉親們當作養育自己的父母。然而,他回浙江老家過年僅僅只有幾次。要知道,每臨春節,年邁的老母親可在念叨著兒子的名字,盼著兒子歸來喲從小與劉文西一起玩耍長大的堂哥、原浙江上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茶人劉祖香,自打堂弟去了陜北,除匆匆見過幾面而外,只能從電話中保持熱線聯絡,敘談兄弟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