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大道巍巍在途中——論趙成民的藝術探索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15:1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應是時代精神的凝結物,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徵。雕塑藝術亦不例外,真正的雕塑家,其作品必定蘊涵本民族文化藝術精神、反映當代風貌和當前國家精神狀態要求,折射出真實的生活內涵。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成就燦爛輝煌,並具鮮明的時代特徵,體現著豐富的社會背景:商周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以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為代表的宏大氣象的漢代石刻、以四大石窟為代表的石窟雕塑、寺廟雕塑等等,組成了中國雕塑史上豐富、璀璨的物質文化遺産。但是,中國雕塑藝術自隋唐後轉入低谷,直至清代,雕塑藝術在內容、題材方面開始落入世俗化,造型手法上由概括、簡練、堅實、生動演變為鬆弛和纖細,轉入一種賞玩情趣。

       清朝衰落,列強橫行神州,隨之而來的是西方雕塑的涌入,中國雕塑藝術也開始了其現代進程,時至改革開放之初,國門始開,各種美術思潮流派亦洶湧而來。面對西方強勢文化,中國雕塑創作被西方的價值標準所左右,雕塑者或東施效顰,或東拼西湊,但一些中國雕塑家卻能正視傳統雕塑藝術的斷流,直面現實,艱苦探索,溯根尋源,在中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營養,力圖建立具有中國當代雕塑語言體系和評價體系,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提供一種新的文化價值。

       趙成民先生就是其中卓有建樹的探索者之一。

       趙成民,1946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4歲舉家遷至北京並開始學習繪畫,于文革結束後 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師從劉開渠、傅天仇、錢紹武先生。劉開渠先生是中國現代雕塑的開拓者,第一代中國現代雕塑家、傅天仇先生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雕塑家中的佼佼者、錢紹武先生是建國後第一批留蘇研究生,幾位先生集法國、中國、前蘇聯雕塑藝術教育之精華,使他受益良多。劉開渠先生關於對大師“要學他,是為了不像他”的諄諄告誡,使其領悟到,一個藝術家最可貴的是要站穩自己的腳跟,在個人條件的基礎上發展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風格。相比其他造型藝術門類,雕塑是一種三度空間的藝術,屬於“重工業”,要想有所成就,除了經受其他藝術門類相同的修習過程,還要承受肉體和體力的考驗,對雕塑家的性格塑造至關重要。在美院學習期間,他刻苦研究古希臘和西方近代雕塑,並去麥積山、敦煌、大足實地考察中國古代雕塑,汲取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精華,名師的指導加上刻苦研究學習雕塑技法和知識,為其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美院畢業後成民先生進入北京畫院進行專業創作。相較其他七位同學,因為沒有教學任務給了他更廣闊的探索自由和空間,北京畫院濃厚的學術研究和創作氣氛使其如魚得水,在研究西方雕塑、油畫的同時,成民先生開始深入研究水墨、書法等中國傳統造型藝術門類,並進行壁畫和連環畫的創作。在創作中重視多種藝術語言間相互借鑒、相輔相成,堅持多種藝術門類創作並行發展,在創作實踐中苦尋自我,不斷融匯各種藝術語言,在中西方文化各藝術形式交融中提煉藝術精髓,感悟藝術內核。

       從時間順序上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成民先生在從事雕塑研究和創作的同時從事壁畫、連環畫的創作,八十年代後期進入水墨畫的研究和創作,獲得榮譽無數,作品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國、瑞士、日本、台灣、香港等藝術機構紛紛收藏。經過十年的藝術語言探索,成民先生在其藝術創作取得巨大成功時卻愈加感覺到一種責任感:當代中國藝術、中國藝術家應該為時代提供怎樣一種藝術語言、藝術形式進而提供一種新的文化價值成為了成民先生最為關注的探索目標。這個目標更需要藝術家不畏艱難、不斷探索。身負強烈責任感,成民先生遂于九十年代初在繼續從事藝術創作的同時退出主流畫壇,放棄各種俗務紛擾,在自己獨立的藝術空間中看畫、學習、反思、總結前半生藝術歷程、找尋確立藝術的未來之路,一晃十年;自2003年建立綜合藝術工作室並繼續探索,又一個十年過去了,成民先生的雕塑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創作呈現出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

熱詞:

  • 趙成民
  • 藝術家
  • 雕塑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