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在入世與出世之間

——現代田園山水畫的內容特質初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17:2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提 要:

       “田園山水畫”這個畫目,是根據題材內容來分類的。對它的闡述,應有幾個方面,內容和主題是其中一個方面。本文從繪畫的入世性和出世性切入,追溯繪畫的起源和功能的演進,揭示田園山水畫在內容方面的時代特徵。由於田園山水創作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多見自然寧靜的意境,它既保持著繪畫的入世性一面,又有著出世性一面。因此,田園山水的內容本質當介於入世與出世之間,這是題材特點所決定的。而入世性與出世性對於繪畫作品來説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代,家園情結、生態理想自然地成為田園山水畫的兩大重要主題。

       關鍵詞:

       田園山水畫   生存與審美    繪畫的入世性與出世性    入世與出世之間    家園情結   建設生態樂園的理想

       雖然在21世紀來臨之際才出現了“田園山水畫”這個名詞,但事實上古代早就已經有了田園題材的山水畫,現當代則更多,並出現了專攻田園山水的畫家。田園山水畫為什麼會産生和發展?它的主題思想和內容特徵是怎樣形成的?這些問題得從繪畫産生和演進的過程説起。

       田園山水畫內容的淵源

       田園山水畫的産生經過了漫長的準備期。遠古時代,人類在長達1400余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並未想到過需要繪畫。這説明繪畫的産生和發展,與人類肢體功能、思維器官的進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智慧認識的成熟、物質條件的改善到了一定程度,人類才有了審美的需求。繪畫誕生於人的審美能力和興趣,而它的關注點卻一開始就與生存有關。對於人來説,生存是第一位的。縱觀中國和世界的岩畫資料,題材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幾乎都是人和動物。因為食物、安全、生殖等生存要素,最受人的關注。所以説“人對有利於生命的事物最容易産生美感,這是一個美的深層因素。”〔1〕只要有人類存在,它就不會改變。雖然道德可以使人在某些特殊場合忽略生存,但最終是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生存。

       所以,處於文化蒙昧階段的人類雖然創造了繪畫,但對於山川風景卻長期視而不見,遲遲沒有入畫。山水畫到漢代中期才出現萌芽,田園山水就更晚了。不難理解岩畫中為什麼沒有農耕題材,因為那時尚未進入農業時代。就是對植物的關注也極少,只見於連雲港將軍崖石刻,那已經是距今只有5000餘年的時候了。[2] 人沒有認識的東西,當然不可能畫出來。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是從初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藝術也是從簡單到複雜、從野到文逐步演化的。一個題材,它首先必須納入人的視線,形成審美認識,然後才能訴諸於作品。而作品須要得到觀眾的歡迎,方可産生連續反應。所以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源於畫者與賞畫者雙方面的興趣,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初期的繪畫反映了人類獲得更多生活資料的理想,那麼繪畫用於巫術禱神,則是祈求平安福祉等生存的理想;而後來的“使民知神姦”、“成教化、助人倫” [3]則是為社會安定和諧而效勞。淩煙閣繪畫的功臣,是對英雄的歌頌;宮廷衣服器物的裝飾,是統治者權威的象徵。這些都是實用的、入世的繪畫。中國思想史上影響巨大的儒家思想,它的仁愛、有序、積極、樂觀,也影響著入世繪畫的內容和主題。

       到了晉宋之際,山水詩中不僅描繪了自然美,還寄託了人的情感。那時繪製和欣賞者開始覺得需要環境美,於是山水被作為背景來烘託人物。在晉代之後,山水畫才逐漸獨立為一個畫科。山水畫科從獨立、發展而成熟,並佔據中國畫壇重要地位約達1400餘年。這説明了什麼問題呢?它昭示著人類對於藝術美的認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實用向審美的轉變。南北朝宗炳的“暢神”之説,明確了繪畫在實用之外的審美功能。現今能看到的最早山水畫是隋初展子虔的《遊春圖》,就是自然美與人們愉快心情的融合。山水畫表現了大自然的蔚然深秀、山川的宏偉崇高、高士隱逸的桃源勝境,一開始就是一種相對出世的繪畫。而到明清,出世型山水更多,更遠離塵世生活,有些畫家還以墨戲為目的來作畫。老子的虛靜無為、莊子的物我兩忘、竹林七賢的傲物出世、陶淵明的避世為樂、佛教的定心發慧等思想,融入了山水畫這個載體,得到了形象的發揮。如果説入世性的繪畫激發了人類對生活的信心,滿足了人類生活的需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出世性的繪畫把人們帶到了一個更高遠、更深邃、更空靈的境界。它以潛在的力量使人們的心境更寧靜,因而立足點更高。人有了這樣的襟懷,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複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並作出正確的抉擇。毋庸置疑,人類社會對藝術的認識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是很大的進步。

       田園山水畫産生於山水畫的成熟期。在唐代以後,繪畫發展到一個實用、教化、審美、自娛等多功能並存的階段。各門類異彩紛呈,具體的作品也各有其明晦深淺不同的主題。隱居避世、思古懷遠、深山行旅、閒心怡神等,是古代山水畫的常見主題。然而在表現高山大川的畫面上,作者的思維仍離不開人物的活動,這在古代山水畫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4]各個朝代都有一些接近人民生活的鄉村山水畫,明顯留有人物的印記。畫家通過點景人物的活動,或者沒有人物出場,但畫面中的村舍、道路、小橋、河流、田疇,分明與人有關,是經過適度改造的大自然。它的關注點在於人類的生存狀態,成為自然美與人類生活的結合體。這種畫,多數就是當代所謂的“田園山水”。當時叫作“村野之景”,數量很少,係畫家偶而為之。從現有的研究看,它最早出現于五代,現存有五代南唐趙幹的《江行初雪圖》。“村野之景”繪畫的出現,直接受到田園詩的影響。如果説陶淵明還是偏重於隱逸快感的話,那麼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出了形象生動的純正田園之美。繼趙幹之後,宋代的惠崇畫出了《沙汀叢樹圖》、趙令穰畫出了《湖莊清夏圖》、李迪畫出了《風雨歸牧圖》、還有佚名的《柳塘放牧圖》等等。這些古代的田園山水畫延綿不絕,影響了沈周、王翚等後代山水畫家。與繪畫的起源、發展一樣,田園山水畫從無到有,具有很強的魅力。其深層次原因就是對生存狀態的關注,藉自然生命的活力抒發出人的理想情懷。 

       村野之景入畫,是山水畫的發展,也是繪畫發展的進步現象。但它的發展非常緩慢,一直延遲到現當代。這是人類審美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是符合繪畫發展規律的。由於山川激動人心的崇高壯美,加上知識分子畫家中隱逸思想盛行,深山野嶺一直在山水畫中佔據主體地位。時代發展到20世紀末葉,山水畫的創作者與觀賞者漸漸不滿足於程式化過強、清冷而缺乏生氣與激情的出世型山水,逐漸賦予山水畫新的意義,並向其邊緣領域拓展。表現大山大水的畫,視角從高峰峻嶺、山石瀑布伸向山區生活深處,如高原、冰雪、雲海、森林、新建設等。以描繪建築物為主的城市山水,包括集鎮和園林,從山水畫中的宮闕界畫根基上發展成現代形態。海景山水從古代山水畫中的水景法開始,受國外海景畫的影響,也發展成山水畫的一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田園山水畫得以發展,它的視角瞄準平川鄉村景物,並把它作為主體來表現。

       田園山水畫內容的特徵 

       田園山水畫的現代興起,要從20世紀30年代説起。辛亥革命過後不久,社會的視線更多地關注平民生活,産生了許多描繪平民生活的繪畫,其中就有 “漁樵耕讀”的題材。50年代以後,各畫種中出現了大量直面鄉村、表現農村生活的作品,反映農民物質、精神生活改善,農村的新建設、新面貌;大量的農民畫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農家生活。對農村題材的興趣,必然影響到山水畫。這些作品雖然大部分是人物或人景並列的風俗風情畫,但也有一些是以風景為主的。推動田園山水畫出臺和發展的力量,是鄉村生活內容人們的親切感。為數不少的山水畫家在創作大山大水之餘,也關注鄉村題材,很多作品在書籍報刊上發表、畫展上展出。參與這類題材創作的畫家中有齊白石(1864-1957)、陸儼少(1909-1993)、林風眠(1900-1991)、李可染(1907-1989)、傅抱石(1904-1965)、錢松嵒(1899-1985)、宋文治(1919-1998)等大家。20世紀末葉,更出現了專攻田園山水畫創作、研究或者創作田園山水系列作品的畫家。

       至此,一個山水畫的題材分支——“田園山水畫”“畫目”已經形成。它與峰嶺、城市、海景山水並列為山水畫的四大題材分支。這四個分支既有山水畫共性的一面,又有各自特定的範疇、內涵與技法。當然,體現其自身特質的主題也各有不同。在當代,山水畫傳統中的高士隱逸主題早已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為祖國河山寫照。宏偉壯麗的山河、原生態景觀、新的建設面貌等主題都是峰嶺山水、城市山水、海景山水之所擅長。而對鄉村故鄉的思念和愛戀之情,對生態之美的求索、建設生態文明樂園的時代理想,這兩大主題則更多地存在於田園山水畫之中。

       我國長期處在農業經濟社會裏,生活雖然不夠富裕,但充滿著詩情畫意。質樸的傳統道德、真誠的人際關係、平和的生活狀態、優美的自然環境,使人難以忘懷。特別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農村的自然經濟已經發展得相當好,而對大自然的開發比較適度,環境尚未被污染,樸素友愛的民風、傳統的風俗文化尚存,鄉村的風景十分和平、寧靜、優美。從抗日戰爭時起到改革開放大潮,大批農村人員離開故土走向外地,這些包括畫家與觀眾的人群,記憶中的家鄉是多麼美好。當他們看到表現家鄉情景的繪畫作品時,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思鄉是人之本性、愛國的基礎,愛國懷鄉永遠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由於田園山水畫容易畫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細節,因此思念故鄉便很自然地成為田園山水畫的一大主題。

       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地改變了鄉村的傳統風貌。或者説,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本來就與生態自然循環存在著矛盾。等到經濟發展成熟時,才意識到當時毀壞了的生態之美,已經無法恢復或重新建立了。同時被毀壞的還有民俗文化——前代人民生活史積累的文明樣式。在這樣的時代,需要建立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倫理觀。“新的倫理觀所追求的文明,不再是傳統的農業文明,也不再是工業文明,而是生態文明。” [5] 基於這個理念,城市也應滲入田園的元素。畫家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尋找行將失落的美麗田園風光,畫下生態之美的記憶,畫出理想的生態文明樂園。而這種畫面,也正是當代觀眾所尋求的審美理想。畫家從抒發自己的感情出發,繼承“成教化、助人倫”的傳統,希冀人們重視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和保護,不致給後代帶來過多的遺憾,這便是田園山水畫的第二大主題。

       田園山水的兩大重要主題都來自於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因為它觸動人類的生命需求,所以人們對它容易産生美感。繪畫的起源是審美的興趣,關注點卻在於生命,它從一開始就是入世的。繪畫藝術既來自繪畫者與賞畫者的共同興趣,與人民息息相關的主題必然會受到歡迎。那麼,田園山水是否就完全是入世的繪畫呢?顯然不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的山水畫,歷來就是非常講究虛靜、淡泊、空靈、含蓄的藝術。誠然,田園山水與峰嶺山水有一定的區別,因為它是被適度開發過的大自然,天生具有人間的氣息,要把它畫成完全出世幾乎不可能。但它同時又是含蓄的,它沒有直接去表現人物的活動,即使有人物也是處在點景的地位。它很少直接表現經濟的、社會的情節,而更注重於精神的、理想化的世界;它重在創造自然、平和、寧靜的意境,在空靈的境界中顯示生命的活力;它在淡泊的襟懷中,揭示自然的、心靈的美。儒家的積極樂觀與道家的虛靜沖淡在田園山水畫中融為一體。如此,田園山水又有出世的一面。

       結論

       所以據我看來,田園山水畫的出現和延續,以至終於發展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畫目,是人類審美能力提高的結果。它是繪畫藝術發展的必然,對山水畫是一個有意義的拓展。田園山水畫作為山水畫的一個題材分支,它具有山水精神的共性,也具有它的特定內容和審美內涵,因此在主題上也有它的側重點。愛國懷鄉、生態樂園理想是它的兩大主題,體現了積極的人文關懷,也是畫家人格展現的空間。田園山水畫的審美功能和教化功能是兼而有之的。而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從文化淵源、題材內容的特徵來看,現代田園山水畫的內容本質當在入世與出世之間。

       2010年3月19日于快然樓

       附注:
       [1]《張正忠詩書畫-田園山水百圖快然樓藝談》第10頁,2005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陳兆復《中國古代岩畫概説》,《中國岩畫》第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

       [3]《左傳》:“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

       [4]舉例如《明皇幸蜀圖》、《高逸圖》、《關山行旅圖》、《山溪待渡圖》、《江行初雪圖》、《籠袖驕民圖》、《寒林騎驢圖》、《秋山問道圖》等都是以人物活動命名的山水畫。

       [5]錢俊生、余謀昌主編《生態哲學》第5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本文發表于2010.6《美術觀察》

張正忠

熱詞:

  • 張正忠
  • 藝術家
  • 藝術
  • 作品
  • 搜索更多張正忠 藝術家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