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傳 統 理 法 現 代 情 懷

—— 張正忠田園山水畫藝術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17: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富有才能和抱負的張正忠先生,自幼生活在江東平原鄉村且酷愛繪畫,喜歡用畫筆盡情抒寫心靈深處對故鄉的深情厚意,數十年來歷經艱辛潛心創作研究,終成一位令畫界矚目的田園山水畫家,自成一體,開創了當代山水畫的新領域。

       中國山水畫自魏晉始,成于隋唐,宋元達至高峰。明清復古風行,逆造傑出山水畫大師石濤,他倡導革新與創造,“搜盡奇峰打草稿”,師法自然,使山水畫從僵死的泥古風中脫穎而出,充滿著生命活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傅抱石為代表的江蘇山水畫家們承繼這一優秀傳統,深入現實生活,到真山真水中去感悟,將傳統與現代、西方與中國藝術精神、理法相融一體,創造出新山水畫。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代有高手,各家林立。自古以來山水畫家的題材多取自名山大川,偶有描繪村樹農家,亦多為案頭小品,不登大雅。專事描繪鄉村田園平凡景色的畫家,史書和現實中都很難尋覓。唯當今張正忠先生,他畢生致力於田園山水畫的開拓和創造,因罕見而令我關注和尊敬。我和正忠君原來並不相識,但他的畫作我很熟悉,我們還經常電波交流,如老友常會,閉目如晤。他的田園山水畫創作具有鮮明的東洲地域個性和時代特點,尤其是蘊含著樸實無華的、真誠深厚的鄉情和田園氣息。古人云“詩乃心聲”、“畫乃心印”,書可謂心跡。觀賞正忠君的書畫,讀他的詩詞和有感而發的文章時,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一種認識:正忠君是位詩人,思想者和文人畫家。下面我想從“情”、“理”、“法”等方面分析他的藝術價值所在。

       在正忠君的詩畫中,“情”字當為首。他的詩文和繪畫只是他對故鄉的情意和思想的媒介物,是傳達他思想感情的載體、符號和形象語言。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徵之一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綜合藝術,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人畫家應該具有詩人的情懷、書家的筆墨修養,而正忠君兼得。他選擇的題材本身並無驚人之處,但每當觀賞他的畫、讀他的題畫詩文,內藏的深情撲面而來,意味無窮、十分感人。在他的畫中,不見奇險莫測的崇山峻嶺,而有鄉村常見的田野池塘、樹叢人家:“秋水瀅瀅藏魚跡,斜陽熠熠迷竹影,曲徑歷歷通幽樹,小橋悠悠渡蹇人”,“清水池塘草青青,綠芽生樹未有蔭”,“三枝蘆花臨石階一群白鶩繞水邊”,“一叢翠竹映春水,千枝新樹遮田家”。就是在這些貌似平凡的景色中,蘊含著畫家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觀賞者被他的情感體驗所感動。白居易説過“感人心考,莫先於情”。羅丹斷言“藝術就是感情”,無情則無藝,這是藝術的至理。正忠君歷經數十年的藝術實踐活動,對什麼是藝術曾作過深入的思考。他説:“藝術是什麼?是心靈的流淌,是生活的詩情,是實踐的結晶”。他在田園山水畫中流淌的是什麼呢?是對故鄉的無限深情、是寓涵的深刻哲理:《清暑蘆園》中“我多麼希望再回到那深深的樹影蘆叢中,去吮吸水草的清香,去沐浴樹底的涼風,去河塘中與魚兒一塊游泳!”《麗日薰風》中描繪了自己童年時居住過的老宅,逝去的歲月在那裏留下永遠抹不去的記憶。畫家用金黃色的秋葉佈滿畫面,衰老的農舍顯得淒涼孤獨,似乎在向世人訴説著往日在這裡的闔家歡樂,而今已是天各一方;他在《霜晨鵲巢圖》中用富有力度的線條雙勾出縱橫交錯的枯枝,構成畫面的主體,又在樹杈上畫一鵲巢,觸景生情地題詩云:“宅前桑樹鵲巢懸,童稚天趣追前緣,高樓華棟何不足,底事夢繞舊宅園?”滿紙流淌著的是畫家對故鄉田園畫不盡的情意,所以觀賞正忠君的詩畫是情滿于畫,意溢於詩,情境交融。畫中有詩情,詩中有畫意,他是位畫家兼詩人。

       正忠君的田園山水詩畫既重情又講理,他不僅是畫家兼詩人而且是位思想者。他借田園意境傳達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他畫自然景物的四季更迭,意在人生青老轉換,自解藝術人生四季圖,很有哲理性。他在《霜葉寥廓圖》中描繪了秋天的江邊,近景是小橋流水蘆葦繞著農家,中景是田野河汊,遠處天水相連、空濛無限。畫面題詩云:“秋風瑟瑟漸入冬,江天寥廓一時空,歲歲榮枯問蘆荻,水色本在有無中”。他借畫面景物層次和色調的變化營造一種境界,通過大自然中的季節、榮枯、虛實更迭的自然現象,從江畔秋風搖曳的蘆葦中,加上題畫詩的點撥,揭示自然界榮枯、生死和有無相生相剋的法則,轉而引入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和哲理思考,這就加深了詩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繪畫所依託的哲學觀是“人與自然為一”即天人合一觀。在畫家的心目中自然界萬物與人為一、與我為一、不分彼此。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物我相融,就像一滴水與大海的關係。因此畫家在面對自然景物時,是感悟自然,將自己融入自然,尋覓物性、物情,轉化為人性、人情,最終轉化為我性我情,即“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正忠君深通此理,在他所有鄉村景物描寫中都寄託了深深的人性、人情和人愛。在他的筆下野樹如人,蘆草如人,柿子如人。他畫的《野橋老桑》圖中,主體藝術形像是盤根錯節的老桑樹和蔭映下的一座拱型古橋,小河伸向遠方的淡泊空靈處,枝葉形象榮枯並存,畫中的石橋老桑每天都在忍受著日曬風吹,默然負重,無怨無悔,見證著世道變化的無數興衰事,見證著歲月留下的歷史痕跡。畫中詩云:“西村橋畔老桑蔭,車來馬往喧復沉,誰問年年春葉綻,根盤節錯幾多深?”這裡畫的是景、是物,亦是社會和人,情理自然交融于詩畫之中。

       正忠君的田園山水畫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一望而知是長江入海兩岸的江東地區鄉村景觀。他著力描繪大自然中天地水樹等景物,表現人文自然環境美,但畫面中又沒有完全受東洲地域真實景觀的局限,他更多的是對田園風光加以理想化,詩化,人性化和美化,旨在創造出一種自然、寧靜、和諧、可居可遊的藝術境界。他的畫並不是真景物的模倣和再現,而是藉以抒發感情,是對審美理想的追求,是心中理想的田園情景。他的這種題材選擇和畫面營造的藝術氣氛,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當今中國社會以飛快的速度向現代化邁進。我們所有人都處在這樣一個壯麗的新時代:一個持續發展著的盛世。這個時代裏有著偉大的科學成就、藝術成就,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改善,充滿著美好的夢想。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巨大變化,激烈的市場競爭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産生了諸如虛假奉承、急功近利、浮躁冒險、金錢至上等現象。生存和發展給人們的精神帶來了緊張和壓力,因此人們開始嚮往和平寧靜、聖潔美好的環境來撫慰心靈。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這種清靜之境。正忠君作為一位畫家,把視角投向鄉村田園,以自己少年時代生活過的故鄉作為創作基地,用自己童貞無染的純潔情感充分地發揮想象和創造,營造出一個現實世界之外的人間伊甸園,在那裏有寧靜、純潔、和平、真誠、善良和美好,唯獨沒有醜和罪惡。他在田園景色中始終貫注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故鄉的真情實感,對環境美的渴望,對現代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對人生倫理的感悟,對生活和人性的讚頌,這些情懷是正忠君田園山水詩畫的現代意義之所在。他將傳統的藝術理念與現代的審美意識融為一體,形成有新意的田園山水畫理,這也正是他的田園山水詩畫的深層涵意。

       正忠君的畫有情、有理、有時代感,但他的畫又不是情理和時代的圖解和註釋,而是通過筆墨創造藝術形象來感動人的,一般人看他的畫首先是直接感受他所畫的鄉村田園景色之美。這些景色是具體的藝術語言構成的藝術形象、藝術境界、藝術形式美。正忠君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畫家,他在不同的情況下接受過現代繪畫理法的教育,包括中國傳統的和西方的。在他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表現中,中法與西法融合自然,天衣無縫。既有西方對景寫生的生動形態,也有自由抒寫對象鮮活的生命感;既有傳統的目識心記憑想象進行創作,也有精心安排的點線面構成;既採用西方焦點透視畫出空間距離,也使用散點透視畫法表現層疊深遠之境;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上更多是運用傳統的筆墨造型,有時也適當使用光影和色彩;既有視覺中心的形式指向,也有中國山水開闔的氣運法則。讀他的畫,我們既能聯想到宋人的精到、元人的松靈,也能聯想到柯羅的抒情、米勒的厚重,但又什麼也不是,而更多是自己的特點。他總是從精神追求和意境創造出發,只要符合真善美統一的審美理想,絕不拘于某家某法。他大膽創造了許多新的筆墨語言程式,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張正忠正是以傳統為基礎而加以拓展了的理法,加上表達現代人的情懷理想,經過長期勤奮好學的修煉,才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田園山水畫和獨特的筆墨語言。他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在林立的畫家中獨樹一幟,佔有一席無人替代的地位。

 2006.5.南京
  左莊偉,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熱詞:

  • 張正忠
  • 藝術家
  • 藝術
  • 畫家
  • 搜索更多張正忠 藝術家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