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力群版畫的價值取向及特點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4日 15:3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力群是我國版畫家中文化心理和藝術創作都是獨具個性的一位。他那鮮明的性格、優化的智慧結構及主張求變的藝術觀念,使他的版畫創作在新興版畫史上獨放異彩。力群的藝術觀念是在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熏陶及西方文化撞擊中形成演化的。不同時期衝擊波都在其觀念形態中留有痕跡受其影響。 力群的藝術價值取向始終是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密不可分的。 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為人生而藝術”藝術觀念使他的藝術有著獨特的價值。我覺得要理解力群的藝術還要從他的性格、智慧結構去了解,還必須透視他的文化心理,從他的文化心理與 其藝術創作關係中,把握其風格特色及其形成的潛在動因。

       一、文化之根與藝術取向

       力群的童年與少年時代是在山西的鄉村度過的。山鄉的樸實民俗,饒有情趣的祭祀活動, 以及廟宇、學校及家庭中淳樸的民間藝術,包括他的啟蒙老師----二爺爺教他的山鄉書畫 等,使他自幼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這些承襲著遠古的文化血脈與骨髓,使他積澱了獨特的 文化心理素質。之後,儘管也接受過西方式的美術教育,受到蘇歐版畫的影響,但都沒有動 搖他的根基。 以至一到陜北,與農民的審美趣味一怕即合,都與這先入為主的深層影響有關。

       首先,這文化之根對力群版畫的影響是題材方向。力群對農民及鄉村有著特殊的感情, 他最樂與表現農村題材,無論是人物還是風景,表現最多和最好的,都是農村題材。從30年代的《採葉》、《收穫》,到40年代的《飲》、《豐衣足食圖》,以至50年代進城以後,他都 心繫農村,一有機會便下鄉深入生活,創作出《黎明》、《春夜》、《林茂羊肥》等許多優秀的作品。直到晚年,他仍把藝術的視角對準大自然,《清泉》、《春到洞庭湖》、《林間》等,都洋溢著一股淳樸的山野氣息。農村題材猶如一條主幹,貫穿與他60年的創作歷程。

       再次。在審美情趣方面,力群的審美情趣是與農民相通的,其實他本人就有幾分農民的氣質,如純樸,勤勞。他喜歡淳樸的美及稚拙的美,愛從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他一直認為“民間藝術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創作中,尤其是他建國後的作品中,無論是造型還是套色版畫的色彩都頗有農民的情趣,農民的憨厚、善良、質樸的品質,農民的生活境況、生存方式、苦樂心態等,都得到了自然而真切的描繪。如《採葉》中的情節,打開了讀者想象的閘門,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的廣闊現實圖景。《豐衣足食》中農民的自得其樂,以及《飲》中那位北方農民憨厚、樸實的性格,質樸強健的美等。這些作品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出畫家肯定的審美判斷和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情趣。

       力群藝術的文化根須還與儒家文化。而是接受的儒家文化教育形成了他積極入世的人 生態度的形成,就起到過熏化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他對生活道路的選擇,與命運的抗掙中。 在少年時代就樂觀進取,中學還沒畢業就去藝專就讀。後來他又不滿學校的教學,發起組織 “木鈴木刻研究會”,並因此而入獄,出獄後人堅持創作,堅持鬥爭。這種不屈的奮鬥精神,與他之前沉澱的文化素質不無聯絡。

       在價值取向方面,力群建國前的作品注重藝術的社會功利價值、教化功能,建國後更 重藝術的審美價值和情感抒發,這與儒家強調藝術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強調官能及情感的 正常滿足與抒發,也有巧妙之處。包括儒家的“禮教”及崇尚道德完善的傾向,只要認真品 讀力群的小説及懷舊的散文,都能從中感覺到早年所受的影響。

       二、性格基因,職能結構對其作品的影響 

       心理學家曾從不同的角度,把人的性格分成各種類型,如分成理智型、意志型、情緒型,或分成內向型、外向型。雖然各種分法都有片面性,很難含蓋紛紜複雜的性格現象,但卻也大體的概括出了主要的性格類別。以此劃分,力群的性格當屬情緒型、外向型。他開朗、樂觀、直爽、坦率,與那種內向、孤僻,過分刻板、理智的人不同。他的這種性格表現在作品中,就賦予作品一種樂觀主義精神和抒情特徵。

       畫家的性格往往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情調,影響到題材的選取與表現。力群與李樺的性格不同,因此他們的作品也表現出不同的魅力,李樺具有戰士般的氣質和品格,更適合表現嚴肅的題材和尖銳的矛盾衝突,他的代表作《怒吼吧,中國》、就《怒潮》組畫、《征服黃河》等,像戰鬥進行曲,具有鼓動性、戰鬥性和動人心魄的震撼力。而力群的版畫則像能夠歌曲,在悠揚舒緩的旋律中表現出審美預約性,即使建國前的作品,有的如《伐木》、《延安魯藝校景》、《豐衣足食圖》等,也流露出一種樂觀的情緒或爛漫氣息。就是 30 年代,他那直接揭露社會黑暗的版畫,也不具有李樺、江豐等人版畫那樣強烈的戰鬥性。後來的經驗證明:他不擅長表現這些題材,究其原因,與性格有關。

       力群是個樂觀主義者,憂傷在他的時間表上是短暫的,包括在他個人以及家庭遇到波折時,他都能很快實現心理平衡,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如60年代初,我國自然災害嚴重、經濟異常困難時期,力群以農業生産為題材創作了一批風景版畫,但他無意表現生活中那種 枯澀味而是懷著美好的理想和樂觀主義的精神,拂去生活中的陰翳,著力於開掘現實中的美質,表現出他西翼豐收,希望人民再度豐衣足食的願望。如果從“粉飾現實”解釋這種現象,不如從作者文化心理的角度考察,更易於接近實際。這種性格為他的作品染上了一層樂觀主 義色彩。他的風景版畫往往通過活潑的構圖、造型、明亮的色彩等,表現一種歡快的節奏,如《林間》中跳躍的松鼠,《天山之夏》中機靈的小鹿等,都能撩撥人的情緒,令人生發愉悅感,而《二月》和《春風》則通過歡叫的喜鵲和麻雀打破平靜的畫面,增添了歡樂的情趣和藝術感染力。

       不同的性格往往使畫家形成不同的創作心理定勢,即制約創作活動趨向的心理模式。在紛紜複雜的客觀對象中,選取合於主體情趣的對象,表現出不同的傾向性。力群的版畫側重於裝飾性、抒情性的風景花卉題材,著意于湖審美愉悅性,這是合於他性格、情趣的選擇。許多作品都象“一首首抒情的小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 。如《黎明》象一首山鄉晨曲,使人有晨霧清涼的空氣新鮮之感,《簾外之聲》表現和平幸福的環境下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充滿甜美的詩意。還有《天山之夏》、《清泉》等作品,都使人在獲得美的享受同時,受到情的感染。

       智慧結構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如對形,色等的感知能力,形象記憶能力等,但主要是後天訓練、積累的結果。如果敏而好學,又善於自我把握和選擇,便會使智慧結構優化。力群的形象記憶能力很強。經他輔導過的作品,他可以過目不忘,數十年後仍能記憶猶新。形象記憶是基於感覺、感受之上的區別於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的方式。黑各爾説:“屬於這種創作活動首先是掌管現實及其形象的資稟和敏感,這種資稟和敏感通過常在注意的聽覺和視覺,把現 實世界的豐富多彩的圖形印入心裏。此外,這種創作活動還要靠牢固的記憶力,能把這種多樣的圖形的花花世界記住……”這位哲人所指的“牢固記憶力”,主要是形象記憶力。

       力群的知識結構,對他的版畫也産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其豐富的學識,全面的修養使他 具有充足的營養源和廣泛的參照系統,多方面吸取、左右逢源,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藝術體系。

       力群愛好廣泛,對戲曲、民間藝術、傳統繪畫、書法等均有興趣,並悉心研究,這樣可以在版畫中、擇其精粹,“融合心機”,使自己的作品別開生面。如《簾外有聲》構圖受中國花鳥的影響,採取屋漏痕的筆意,《清泉》追求石刻拓片的效果,《春到洞庭湖》富有剪紙意味,《林茂羊肥》則具有山歌般的情調,造型學習民間剪紙,刻法的斷與續受湖南印花布的啟發,還有《天山之夏》那明快、爛漫的色彩是學習敦煌壁畫藻井圖案的效果等。他的接見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合、吸收。主張要以自己的東西為主,向外學習不能失掉中國氣派,向古人學習不應該失掉時代精神,向姊妹藝術學習不應失掉版畫的藝術特點,向同行學習不 應失掉自己的個性。這一原則,使他的作品既保持著民族風韻、時代氣息,又有鮮活的個性特徵。

熱詞:

  • 力群
  • 版畫家
  • 藝術家
  • 中國美術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