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評葉建新的藝術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7日 15:2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9年初夏的一個傍晚,我們訪問了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所長葉建新教授在北京東郊宋莊附近的工作室。他的畫室和作品陳列館,同他所親自設計的住家院子一樣,宛如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館,使來訪者享盡審美的豐盛饗宴。他的由農家四合院改裝而成的藝術工作室,從內到外透露著濃濃的自在逍遙的田園氣息,花草果蔬交相輝映,爬滿墻垣和支架的多彩多姿的藤蔓恣意向四處生長,它們仿佛要趁著珍貴的適時季節,一日一日挺拔增長,竭力顯示出它們旺盛的生命力,為辛勤培育它們的主人增添藝術生命的氣息。這些無聲的花草莖葉深深地浸染了主人的藝術靈感和生命,耐不住無聲的靜默,競相表露汩汩涌動在莖脈中的生命力。藝術、生命、自然和藝術家本身,已經在這裡融合成不可分割的藝術創造生命體。也正是在這裡,我們深深地感悟到“生命即藝術,藝術即生命”的道理。

  葉教授的居室兼畫室的院落建築設計,深深體現出“把酒話桑麻”的中國文人的古韻氣質,而步入居所主人的房室內,則更使人領略到文墨古韻、藝術氣韻的交疊滌蕩。邁步跨入葉教授的三層個人工作室,迎面出現在眼前的,是墻壁和空間中佈滿的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水墨畫、油畫、書法、雕塑及版畫。這些是這位藝術家近十多年來勤奮創作的珍貴果實;透過它們,筆者已窺到了葉教授藝術生命的一斑。
山水題材的水墨畫是葉教授表達藝術的主要形式,也是他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凝縮,僅僅山韻系列作品,就以數以百計的驚人數量呈現在視野中。百多幅各自獨立的作品,同時又相互滲透交映,試圖通過有限和無限、可見與不可見、有形與無形的矛盾及其相互轉化,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富有自然生命力的山水田園及其與人類文化創造活動的緊密關係。

  中國的水墨畫向來具有將山水、繪畫、思想心靈三者結合為一的優秀傳統。中國水墨畫藝術家,通過他們手中畫筆的點播舞動,巧妙地把握繪畫對象的背後深處所隱含的天地氣韻,並使之與畫家本人的心靈感受以及思想創造精神融合在一起,以致達到巧奪天工的程度;在作品結構和水墨濃薄程度的複雜交錯中,在畫筆的輕重交互和諧的飛舞運作中,把世界的氣韻與藝術家的精神境界融合地呈現出來。但凡成功的藝術家,都自然地把握了其個人精神心靈與天地自然氣韻相互交錯、相互補償、相互轉化的關節點,極其瀟灑自如地通過一氣呵成的畫筆運作過程,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呈現出自然與個人精神境界的完整和諧,也呈現出藝術創作再現和重生自然界與藝術家本人的雙重生命的奇妙能力。

  相傳在天寶年間,唐玄宗曾命吳道子親往嘉陵江實地描畫,然後回長安繪成壁畫。當吳道子實地考查歸來後,皇帝要一睹他的粉本,吳道子卻答:“臣無粉本,但記於心。”而後吳道子奉命到大同殿完成壁畫,只見他頃刻運筆,筆墨縱橫,僅一天的功夫,就在宮殿墻壁上活生生地展現了嘉陵江三百里山水風情。顯然,吳道子的妙筆創作過程,並非簡單再現嘉陵江的真實山水,也非單純巧妙細筆繪工,而毋寧説他成竹在胸的乃是山水的天然氣韻,而其展現出來的,無非是個人的情感與審美視野。

  葉教授的水墨畫作正是繼承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山水氣韻的把握的傳統筆法,他的畫筆呈現出的藝術觀念,讓我不禁聯想到吳道子的創作手法。葉建新教授的水墨山水中,並無矯飾的濃艷的色彩遊戲,也無對一石一葉的細緻的描摹再現,而毋寧説採用深深淺淺的墨色和畫筆的勾勒,試圖展現出山之韻、水之魂以及自然宇宙的內在崇高生命。他筆下的山,崢嶸無比;他筆下的竹,竹韻飄乎紙外;他筆下的虬枝,不僅堅韌有力,而且猶如涵韻待舞的樹神之臨風玉樹。在葉教授的山韻畫中,連一塊塊石頭都充滿靈氣,它們當中,有的在體驗湍湍水流的柔度和速度,有的則正在與其周圍的泥石竊竊私語。

  葉教授的水墨筆觸酣暢淋漓,大氣灑脫。他的《山韻系列之四十六》,仿佛只是簡單地揮舞畫筆,卻在粗粗勾勒幾筆中,呈現出了連綿起伏的群山景象,似乎延綿不絕到無盡的遠方,而畫面呈現的似水、似霧、似橋又似雲彩的起伏塗抹以及相互交舞的山群,其畫筆之暢快,氣象之恢弘,讓人稱奇和讚嘆。所有這些,與西方當代藝術的象徵主義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的《山韻之五十一》,以其磅薄之勢衝擊人的視野;遠處的樹木虬枝,讓人感到大風過山,枝幹倒向一側,仿佛能聽到颯颯的風聲和樹枝斷裂的聲音。在這一點上,葉教授做到了後印象派著名畫家塞尚所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即在畫面中,讓視覺的感受轉化成聽覺效果,繼而再轉化成感知整體性的生命體驗。

  他的《山韻系列之九十一》亦以粗粗濃濃的幾筆,便勾勒出了突兀的峰頂、堅硬的岩石。這就是尼采所説的那種“讓自然本身涌現出來”。葉教授的山水筆法總是如此,用極其嫻熟簡練的畫筆,展現藝術家心中的山水之氣韻。面對葉教授的純熟藝術作品,所有鑒賞者也自是從其中找到了各自心中的山與水,感悟到山水中散發的靈韻,並在自身的心靈內部體驗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自然在我們體內的回聲。

  在中國的傳統中,繪畫原本被稱為“無聲詩”,顯然把繪畫與詩歌列入同一范疇。所以,盛唐時期的王維,作為中國水墨畫的鼻祖和寫意畫的先驅,曾經以其親自創作的實踐,把繪畫與作詩聯成一體,在同一個創作活動中,完成詩歌與繪畫的渾然結合。正因為這樣,宋代詩人蘇東坡評其作品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葉教授也正是寓詩詞意境于其大氣磅薄的山水中。他作品的山骨水風中,不正透露出中國“豪放派”詞人的特徵嗎?葉教授山水畫中的風聲、竹韻、山脈等,以其刻意地回避“婉約派”的細膩描繪和柔情萬種,求得完整地表現脫去了柔軟質地的山嶺崢嶸之態及其恢宏壯觀的氣勢,突出地顯示了山嶺之崇高品質,從而也在藝術創作方面獨顯一色。

  藝術與哲學不同,但兩者在實質上都表現了人的不滿于現狀的創新精神,集中地表現人的生存的超越性,顯示人是不同於一般自然存在物,也不同於一般動物,永遠試圖克服現有條件的有限性,不但幻想出一個又一個新的理念,勾畫出一幅又一幅的審美畫面,而且還敢於創建新的生活境界,通過實踐把自己提升到更美好的水平,實現身體和心靈的共同更新,創造出全新的生命。

  葉教授的藝術創作實踐及其豐富的經驗,向我們展現了畫家心胸中的心靈氣韻節奏與天地萬物的氣勢運動頻率以及飛舞著的畫筆水墨的濃厚輕重之間的交錯和諧。值得讚賞的是,葉建新教授還善於將一向被稱為“視覺藝術”的繪畫,創造性地革新成為“超越視覺藝術的視覺藝術”,也就是成功地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完成了生命和藝術從空間向時間的全面轉化。巴黎第十大學美學教授巴爾丁•聖吉隆(Baldine Saint-Giront)在對“崇高”理論的長期研究中,始終注意到中國藝術創作的特殊經驗,她高度肯定中國藝術家善於通過山水的創作呈現出自然本身的崇高。她認為,只有像中國藝術家那樣善於把握自然、藝術和生命的整體性,才有可能在藝術創作中實現符合自然和生命境界的優秀藝術作品。葉建新教授的藝術展所集中散發出來的,恰恰就是這樣一條重要信息。但願通過葉建新教授在巴黎等地的藝術展,進一步促進中法藝術和文化的交流,使兩國藝術家共同提升藝術和文化創作的能力,加強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團結。

(作者:高宣揚,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