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洪晃
洪晃,一九六一年生,北京人。一九八四年畢業于美國紐約州瓦瑟大學。曾經做過諮詢、有色金屬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工作,曾任美國Kamskip公司總裁,德國金屬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駐華首席代表,標準國際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職。現任中國互動媒體集團CEO,《世界都市iLOOK》雜誌主編兼出版人。
王藝基本上是文物。如果我外公章士釗活到今天,生活節奏會比他還稍快一點。
舉個例子説吧:他至今寫任何東西都是用毛筆,不僅用毛筆寫,還用毛筆修改,修改的時候還是紅色的墨,圈圈點點的。這我真是幾十年沒見過了。他的節奏你完全可以推算出來:把硯臺拿出來,還得想想,今天用那個呢?大的,小的?五分鐘;之後還得找墨,三分鐘;然後弄個筆洗,放上點水,他書房附近沒有任何水源,就這筆洗,怎麼也得八分半;然後開始研墨,一邊研,一邊唱幾句,高興了多研一會兒。怎麼也得十分鐘吧。都弄好了,選筆,再耽擱五分鐘,這就半個鐘頭了,還啥都沒幹哪!寫之前總得發呆想想吧,發呆總得有好茶陪著吧,至少一個鐘頭就這麼磨蹭沒了。21世紀的文化人,45分鐘至少敲出1500字了,誰象他這麼瞎耽誤功夫!
王藝在他山裏的家中有一個巨大的書房,裏面有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段曲曲彎彎的明代古長城,正面是一個有嚴重殘缺美的烽火臺。烽火臺的左下方有一個國人蓋了一個倫敦郊區非常中産的小別墅,右邊一個美國人蓋了一個中國南方水鄉的青樓。我看見王藝就是在這個大窗戶前的一個條登上寫東西。寫一會兒,停一會兒,看看外面的烽 火臺。
他這種寫寫停停的狀況讓我看著很熟悉,我小時候,外公也是這麼寫作的。寫寫,望望窗外四合院裏的丁香和海棠,發會兒呆,然後再接著寫。有時候會自言自語地説:“荒唐!”外公總是喝普洱茶,不知道王藝喝得什麼茶。
王藝之所以是個文物,就是因為他生活的節奏,太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王藝幹得非常出色的事情都是沒用的。
比如書法,雖然是國粹,但是今天還有誰真的會用毛筆,都英特爾雙核時代了,他還在研墨!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老傢伙寫的兩篇文章。
一篇叫《讚揚閒情》。這篇文章幾乎就是讚揚王藝的,作者説人如果要想有思想,就必須有時間發呆,無休止地勞動是剝奪人思維能力的最好手段。這文章還説,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出於閒情。作者甚至説,人如果沒有閒,就沒有人類文明了。
這個作者叫羅素,是英國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得哲學家。
羅素還寫過一篇文章,讓我想起王藝的書法。這篇文章名為《無用的知識》。羅素説,他認為我們今天學習任何東西都太有動機了,這樣就剝奪了我們對學習本身的享受。同時,我們掌握的沒用的知識越少,生活的趣味就越少。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天羅素看閒書,了解到杏這個果子是中國人帶到歐洲的。其過程是一個印度君主曾經抓到過一些後漢的人質,這些人質把杏帶到印度,又從印度傳到波斯,之後又從波斯傳到意大利。在意大利,人們發現杏熟的比其它水果要早,而拉丁文的“早熟”是 precocious, 所以杏被稱為pricot, 至於今天 precot 前面有個 “a”是一個誤讀造成的。羅素説,知道杏的來歷,對他沒有任何用,只是吃杏的時候,覺得更加有味道了。
我覺得王藝寫東西就象羅素吃杏一樣,有滋有味的。
至於王藝的書法好不好,我真的沒資格評價。但是我覺得在21世紀還有人如此磨洋工地去幹這麼一件沒用的事情,一定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