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李叔同人生不同的三個階段都做出了不凡業績,做什麼像什麼,實際上是他信仰藝術、信仰教育和信仰宗教綻開的三朵燦爛之花。在任何缺失信仰,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時代,李叔同的人生信仰及其做事認真的態度都具有榜樣的力量。
豐子愷畫弘一法師造像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題為《送別》的樂歌,仿佛凝固著20世紀初葉新式學堂在華夏大地上像雨後春筍涌現時,同學畢業、依依惜別的畫面。一幅夕陽映照下,長亭別離,濁酒消愁,分道揚鑣,難言淒涼的情景,鐫刻在時代遽變中國知識分子腦海中。世道滄桑,中西衝突,新舊交替,文化質變,似乎都濃縮在這首百聽不厭的短小歌曲之中。曲調來自於大洋彼岸美國作曲家P 奧特威的創作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又經過日本音樂家犬童信藏加工改編,填詞為《旅愁》 ,風行島國。近代中國一位名人將之編創為《送別》 ,在知識階層中廣為傳唱。1982年,電影《城南舊事》用做背景音樂後,再次風靡大江南北。 《送別》歌詞具有古詩韻味,詞曲結合天衣無縫,旋律流暢,感情真摯,意境雋永,成為一首歷史經典名作。歌詞的撰寫者,即是精通詩詞、音樂、繪畫、戲劇、書法、篆刻,後來剃度出家、皈依佛門,成為佛學大師的李叔同。
20世紀中國的知識分子,像李叔同這樣才氣橫溢,成就非凡,在藝術、教育、宗教領域都做出令人敬仰業績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他的人生始終充滿著否定之否定的自我之變。我們不妨循著他的足跡,探求他一生行程所走過少年風流倜儻、中年為人師表、晚年天心月圓的人生“三部曲” 。
少年時代 風流倜儻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息霜,又字叔同,名號有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200余個。出家後法名演音,字弘一。出生於天津。母親祖籍為浙江平湖。祖輩在沽經營鹽業和銀行業。李叔同出生時,父親六十八歲,母親王氏僅二十余歲。他自幼聰慧好學,五歲亡父,母子相依為命,從母親習誦名詩格言;六七歲時,在仲兄文熙督教下攻讀《文選》 ,瑯瑯成誦;十歲讀《孟子》和《古文觀止》 ;十一歲讀“四書” ;十四歲臨摹篆帖,習小楷;十六七歲時,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王維詩作。家境優裕,卻無紈绔子弟習氣,從天津藝林名士遊,飽讀經史子集,對詩詞、文章、書法、篆刻均有造詣。
李叔同19歲時,正值戊戌變法失敗的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曾到天津避難。他自刻一閒章:“南海康君是吾師” ,反映了他對康有為的景仰之心與愛國之情。次年,奉母攜眷赴上海,加入名人雅士組織的“城南文社” ,和新學界領袖人物許幻園來往密切,所作詩文,被稱“冠絕一時” 。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為經濟特科高材生。1904年,和許幻園、黃炎培等一起參加提倡尚武精神、宣傳移風易俗的“滬學會”活動,反映了少年李叔同在時代變化中的進步心態。
1905年3月,母親病逝。時年秋,他赴日本留學。臨行前,填《金縷曲》一詞:“披發佯狂走。莽天涯,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説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于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以深厚詩詞功力抒發了拳拳報國之心及東渡島國的惆悵思緒。1906年10月,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繪畫,同時,兼學鋼琴與作曲理論。20世紀初葉,日本明治維新後社會文化氛圍較之清朝末期的中國有著開放與封閉的天壤之別。此時,李叔同的藝術才華在新環境中釋放出巨大能量,在中國近代藝術史上創造了多項開風氣之先的紀錄。
1906年正月,李叔同獨立創辦《音樂小雜誌》 ,開創了我國近代音樂刊物出版的先河。正月三日作序,十五日在日本印刷,二十日在上海發行。 《音樂小雜誌》內容豐富,設計新穎,圖文並茂,令人耳目一新。木炭畫《樂聖比獨芬像》為作者親繪,也是中國最早發表的貝多芬像。“序”文洋洋灑灑,光彩四溢,高度讚美了音樂的社會作用:“迄於今茲,發達益烈。雲滃水涌,一瀉千里,歐美風靡,亞東景從。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歟? ”表達了創辦刊物的宗旨。這是我國20世紀初期在“西學東漸”時代潮流中一篇用文言文寫作的音樂文獻佳作。 《昨非錄》則是反思性的短文。另有木版畫兩幀,詞章五闋。樂歌有《我的國》 《隋堤柳》 《春郊賽跑》三首,均為五線譜刊印。該刊原擬“期年二冊,春秋刊印” ,未料一期而終。 《音樂小雜誌》反映了20世紀初葉我國創始音樂期刊的淺易簡約、琳瑯滿目風貌。
李叔同在中國話劇界、美術界均有開創性地位。在日本時即和曾孝谷成立我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 ,加入者有歐陽予倩、陸鏡若、馬絳士等人。1907年春,在東京演出話劇《茶花女》 ,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譽滿東瀛。還在《黑奴吁天錄》中扮演愛美柳夫人。李叔同對中國傳統戲曲和新式戲劇均有深厚造詣。他在日本時又專攻西洋繪畫, 1906年所作油畫《出浴》和炭筆畫《少女》 ,筆觸之新潮、大膽,在中國繪畫界也開風氣之先。歸國後, 1913年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教時即開設男模特兒裸體寫生課。美術大師劉海粟1914年3月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設裸體女模特兒寫生課曾引發軒然大波,被斥為“藝術叛徒,教育蟊賊” 。李叔同則是我國近代開設裸體模特兒寫生課之第一人。因此,少年時代的李叔同,可謂風流倜儻,獨樹一幟,在中國由封建社會向共和政體轉型過程中,成為將古今文化、中西藝術集于一身的文藝通才,在文化藝術領域貫通之廣博、成就之卓越,近代中國,無出其右者。
李叔同18歲在天津時,奉母命與俞氏結婚,生有二子。在日本時娶一日籍夫人,偕同回國,居於上海。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門後,遣日姬東返,此係後話。1911年3月,李叔同在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回國,開始登上“為人師表”的莊重杏壇,人生歷程有了一個幾近脫胎換骨的自我之變。
中年時代 為人師表
李叔同回國後先在天津工業專門學校任教,繼而執教于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任圖畫教員。1912年春,離開天津,赴上海城東女學,任音樂教習。同年秋,赴杭州,任教于浙江兩級師範學校(該校創建於1908年,初名“浙江兩級師範學堂” ; 1912年,改名“浙江兩級師範學校” ; 1913年又改“浙江省立第一師範” ) 。校長經亨頤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十分重視藝術教育,1912年秋增設“圖音手工專修科” ,聘請李叔同為該科音樂、美術主任教師。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設“音樂圖畫課” ,應校長江謙之聘,李叔同為該校圖畫、音樂兼職教員,從此往返于寧、杭兩地。六年之中,他為藝術師範教育培養了一批開拓型人才,也為美育實施在中國開闢了一個嶄新天地。
豐子愷曾著文生動地描繪李叔同先生上課的情景。豐子愷還説:“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 。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在日本時,李叔同作為一位藝術家,西服革履,風度翩翩,是徹底自由的藝術家;回中國後,作為一名教師,黑色馬褂,布衣布鞋,成為一個徹底嚴肅的教師,前後判若兩人,體現了他一生做任何事情都將“認真”做到極致的態度。
中年時代的李叔同,對中國文化最大貢獻是編創了一批經典的傳世樂歌和培育了對近代中國藝術師範教育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的幾位高足——吳夢非、劉質平和豐子愷。
百年前的中國,尚未有作曲家誕生。正如梁啟超所雲:“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社會之羞也。 ” ( 《飲冰室詩話》九七)樂歌製作方式主要是依譜填詞,即採用日本或歐美曲調填入歌詞用於歌唱,也有少量以我國傳統曲調填詞的樂歌,更少量的是編創者作詞譜曲形式,稱“自製曲”或“自度曲” ,李叔同的樂歌編創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中期階段以從事教育生涯編創的樂歌為代表。這些樂歌多采用借景抒情手法,既有詩情畫意景色描繪,又有個人感情濃郁抒發,旋律優美,風格典雅,為社會廣為傳唱。如《送別》 《憶兒時》 《採蓮》 《西湖》 《落花》《大中華》等等,都是他這一時期編創樂歌的經典作品,歌詞即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詩詞修養和關愛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憶兒時》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飄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遊魚,曾把閒情讬。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李叔同作曲的樂歌有《春遊》 《留別》 《早秋》《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歌》等,屬於我國早期音樂創作範疇,其中, 《春遊》為我國最早的三聲部合唱作品,旋律清新優美,和聲簡約豐滿,也是近代第一首多聲部合唱,被選入“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入選作品” 。
李叔同教育生涯中培育的高足,卓越建樹者為吳夢非(1893—1979,藝術教育) 、劉質平(1894—1978,音樂)和豐子愷(1898—1975,美術)等,師生之間有著許多的感人交往事跡。他們三人先後於1908年、 1912年、1914年考入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得到李叔同的悉心關心與幫助。1919年,三人自籌資金創辦私立上海專科師範學校,吳夢非任校長,併發起成立“中華美育會” 。1923年,學校改名“上海藝術師範學校” ,一年後又擴建為“上海藝術師範大學” 。該校創建五年畢業生遍及全國17個省區,在社會上産生較大影響者有錢君匋、邱望湘、陳嘯空、沈秉廉、蕭而化、唐學詠、何笑明(銘) 、徐希一等,對近代中國藝術師範之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李叔同培育了吳夢非、劉質平、豐子愷三位高足,他們三人又培育了一大批優秀藝術教育人才,其中,陳嘯空、邱望湘又培養了賀綠汀、呂驥、胡然、張昊等近代著名音樂家……可謂薪火相傳,代代不息。夏丏尊曾評價李叔同藝術教育業績雲:“迄今全國為音樂教師者十九皆其薪傳。 ”所以,李叔同具有近代中國新式藝術教育開山鼻祖之地位。此外,國畫大師潘天壽(1897—1971)于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李叔同作為啟蒙教師的作用同樣功不可沒。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于1915年成立“樂石社” ,被推為社長。同年加入西泠印社,和西泠印社社長吳昌碩等交往密切。作為印人,治印、賞印、論印,是他一生未曾放棄的癖好。21歲時,曾自刊《李廬印譜》 。李叔同一生治印數量不多,出家前將生平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該社為之築“印冢” ,並立碑紀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印冢中發掘出藏印共92鈕。出家後,公諸於世的刻印有39鈕、 41方。弘一在書信中所蓋常用印章有“弘一” 、“演音” 、“沙門弘一”等。李叔同作為篆刻家,在近代中國同樣有著一流名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