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
新華網廣州11月7日專電(記者 陳寂)90歲高齡的畫家黃永玉,左手邊是一尊伏案思索的雕塑,後面是一張凝望前方的肖像,皆他斜戴貝雷帽、手握煙斗的典型形象。這個世人眼中的“藝術老頑童”,6日下午現身“我的文學行當——黃永玉作品展”記者見面會,坦言文學為一生“最愛”,希望再多活5年,將自傳體小説《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寫完。
“我的文學行當”是黃永玉于耄耋之年以畫家與作家雙重身份首辦的個人作品展,于7日至19日在廣州圖書館展出。這也是“我的文學行當”這個融文學與美術于一體的展覽的全國巡展第二站。
“文學是我最喜歡的,但是文學養不活自己。如果靠文學的話,我恐怕也活不到今天了。”在黃永玉的藝術序階中,文學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然後才是繪畫。他説,畫畫既能“養雕塑”,又能“養文學”,因為“雕塑很貴,文學又稿費低,而且容易出事情,所以總要在太平年月才搞文學。”
1937年秋天,13歲的黃永玉,離鄉鳳凰,就讀廈門集美學校。開學之日,著學生裝照相,相片後寄回家中。一首留戀童年往事的詩,附於相片背後,贈予幾個弟弟,成為黃永玉最早的文學作品。
在展覽總策劃、作家李輝眼中,黃老一生始終有著強烈的將文學與美術融為一體的創作自覺。其早期許多木刻作品,均是為詩、小説而創作的配圖。進入上世紀50年代,他的大量插畫,又是為馮雪峰、葉聖陶、嚴文井等人的童話、汪曾祺小説、阿詩瑪民間傳説、郭沫若與艾青詩歌等一系列文學作品創作的。
此次展覽共展出黃永玉文學手稿、木刻、繪畫等不同樣式的作品400多件,大多來自黃永玉先生及其家人的收藏,由“主題變奏”“比我老的老頭”及“文與圖”三部分組成,分別以時間脈絡反映他文學道路的概貌、介紹他與巴金、黃裳、汪曾祺等的文化交往,以及他樣式獨創的文學表達。
記者見面會上的黃永玉,率性幽默,他自己的説法是:“上了80歲還不是老奸巨猾,那就太謙虛了”。聽力不佳的他,讀著一張張遞來的提問紙條,有的一句作答,有的答非所問,有的避而不答。有人問他如何用幾個形容詞評價自己一生,他笑著拒絕,又思考了一下説:“如果要説,那也就是:這個人還有點同情心,不嫉妒。人家的好,我為人家高興。”
黃永玉目前在持續寫作自傳體小説《無愁河的浪蕩漢子》。2009年這部作品開始在《收穫》雜誌上連載至今,今年9月第一部《朱雀城》結集出版,落筆在他13歲離鄉之際。
“現在我在寫抗戰八年。遺憾的是,我可能寫不完了。”黃永玉的話語讓聽者陷入沉默。“我希望能夠再活5年,5年努力地寫,大概能把它寫完。寫得完可能很開心,但是寫不完誰也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