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于海廣主編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
“向世人介紹和宣傳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産,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主編于海廣在接受採訪時説。
2001年至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29項中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將這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逐項進行剖析,讓人們了解它們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佼佼者。
于海廣對非遺的話題津津樂道。談到編寫初衷時,他説:“近年來,我們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很大,投入也很多。非遺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做這項工作感到很自豪。書剛剛出版一年,就得到社會和讀者認可,我和我的團隊感到很高興!”。
于海廣之前主要研究考古,非遺對他來説是一個陌生的研究領域。于海廣坦言:“編寫這本書時,壓力很大。對這29項中國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解讀,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他們在逐項的論述中,要查閱和核對大量紛繁複雜的文獻,包括歷代的歷史、地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對各項非遺項目的內涵分析,都需要認真地品味和揣摩,梳理和分析,探尋該項遺産的精華所在,每個項目的寫作都充滿挑戰和探究的過程。
從入選的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可以看出,它們中有書法、篆刻、剪紙藝術,有粵劇、花兒、西安古樂等民歌藝術,還有南京雲錦、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等。于海廣説:“中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都有獨特的信仰和習俗,都有適合本民族的生活、生産方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中國地域遼闊、千差萬別,不同自然環境形成了多樣的地理單元,造就了該地的人們生産方式、生活習慣迥然不同,文化遺産多樣性就表現的比較突出。因此,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類別很多,千姿百態,國家級的就有幾千個,我國向聯合國申報的非遺項目,是從優秀項目中好中選優的。這些項目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屬於世界頂級的,必然受到世界關注和認可。”
在談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衝突時,于海廣表示:“我們國家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起步較晚,特別是由於國際大環境,比如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導致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忽視和輕視。”他舉例説,譬如古琴藝術,既有製作古琴的技能,又有優美的琴曲以及高雅的彈撥表演,三者缺一不可。每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典範。對於這些中國最優秀的文化遺産,不僅要保護,還要傳承,而傳承的任務主要靠年輕人去完成。(記者 譚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