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的《巴山夜雨》 |
2012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可謂衝高跌重,2013年更被看做是藝術品信託的“退出之年”,涉資26.42億元的藝術品基金正在苦尋下家,用知名藝術品品鑒與投資專家呂立新的話説,“2013年的藝術品市場形勢非常嚴峻”。但藝評家朱其則表示,這只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常態”的特徵,而這種“常態”將持續5年以上。
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遭遇了新一輪的市場調整,包括傳統書畫和當代藝術在內的所有藝術品的拍賣成交量和成交額均表現不佳。
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19日,中國2012年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為536.9億元人民幣,與2011年的968億元相比,減少44%,而不少大拍賣公司僅2012年秋拍的跌幅就超過50%。2012年,僅有5件億元成交的藝術品,而2011年這個數字是26件。
從畫廊來看,2012年,全國僅近7%的畫廊盈利。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地標的798藝術區,也在發展10年後的2012年陷入瓶頸,這無疑讓市場更加悲觀。
但業內也並非悲聲一片。有人士表示,2013年將是藝術品市場的康復期,但這個康復期有多長,目前尚難預料。也有觀點認為,這種狀況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實現理性回歸、“去泡沫”的過程。
近日,記者邀請了藝評家、藝術家、畫廊老闆、拍行經理對2013年藝術品市場走勢進行大膽猜想,在專題文章《關於藝術品市場猜想:誰來為26億買單》中,試圖為2013年的中國藝術市場“把脈”。
呂立新: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非常嚴峻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文化部《20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項目負責人,國家《藝術品管理條例》起草小組成員。)
2013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我認為應該是很嚴峻的一個局面。因為整個市場還會像2012年一樣,持續向冷。原因當然受大的經濟環境影響,因為藝術品市場是整個經濟市場的晴雨表,目前我們的經濟在宏觀調控下並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目前,很多拍賣公司包括很多藝術品機構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成交量比較低,成交不活躍,很難看見好作品,人們的熱情也不高,因為市場不好,大家有好東西也不拿出來。藝術家創作也比較萎靡。
一個國家或地區藝術品市場的真正繁榮發展,首先應該是健康的,然後是有法可依,有誠信、行業規矩大家遵守,整個行業是有序而健康地向前發展,而不是忽高忽低,忽冷忽熱,行業中充滿虛假數據。
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才20年,和西方藝術品市場將近200年的發展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各個方面都比較薄弱,而且問題多多。所以,我們衡量一個藝術品市場的強大,不能光看公佈的數據。
鮑棟:拍賣成交下滑對畫廊發展反而是好事
(曾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學術部主管、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微博]策展人兼展覽部主任,2002年開始涉足當代藝術領域,致力於藝術史論研究、批評寫作與展覽策劃。)
所謂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大幅下滑主要是拍賣的下滑,這是好的事情。因為現在需要的是初級市場的發展與內部分層,畫廊等初級市場才是真正能夠推動藝術家實踐的,而拍賣行的行情和藝術家關係並不大,只是富人之間的游戲罷了。
而藝術拍賣市場的繁榮是以透支初級市場的基礎工作為代價的,拍賣上的操作比日常的畫廊工作見效更快,但這種效果是殺雞取卵的事情,所以拍賣成交下滑。對於畫廊的發展來説反而是好的事情,對於註定會與畫廊共同成長的新一代藝術家,更是好事情。
有很多展覽是希望年輕藝術家獲得未來的話語權,這是對歷史的透支,我希望不要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展覽,我們就是關注現在,而未來是要開放的,未來是未知的,這時候實踐和主體性才重要。
市場是藝術系統結構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唯一的部分,市場的調整是整個藝術系統調整的一部分。對於當代藝術而言,這個系統本來就是要不斷調整的,不調整反而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實際上,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個動態的藝術系統結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評論、傳播、展覽的環節。
內地大部分的當代藝術收藏都是滯後的、保守的,甚至是跟風的,而且中國也沒有出現那種有着明確定位的收藏群體。新一代的藝術家會帶來一批新的、有文化判斷力的熱愛藝術本身的收藏家,這些新的藏家首先是喜歡藝術,而不僅僅是投資藝術。
朱其:5年內市場不會有什麼變化
(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曾任《雕塑》雜誌執行主編。)
今年和以後的藝術品市場都應該是一個常態的發展狀況,不會大起,也不會大落,我估計今後5年都應該是這個狀況。
好作品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是比較少的。藝術品市場進入常態化後,市場生態會更接近於發達國家的藝術品市場。在西方國家,少部分優秀藝術家到達一定知名度後,作品價格會漲得很高,而大部分藝術家都處在一個中低價位,作品大多作為家庭裝飾之用,也就是消費性購買。
而他們市場常態化的特徵之一是,有知名度的大藝術家四五十歲以後,作品才會賣到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如果沒有知名度,一般都只能是幾千到幾萬美元。另一個特徵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不可能賣到很高,國外價高的藝術家一般都得在45歲以後,不可能像我們國家二三十歲就賣到很高價格。
楊旭:創作精品仍有升值空間
國內藝術品市場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的低迷,至少到今年春拍都不會有太大起色。2013年春拍依然是對市場再觀察的重要窗口期,但藝術品市場不會有特別大的轉變,是微調以後趨於理性的一年,仍屬於“調整年”,很大程度上是受目前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影響。
去年,近現代書畫億元拍品風光不再,像傅抱石的《巴山夜雨》在香港只拍出兩千萬港元,而2010年他的同類作品要七八千萬元,價格嚴重縮水説明書畫市場確實有泡沫。
價格真正“屹立不倒”的,是古代書畫中那些真正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傳承有序的作品。有人説“億元時代”結束了,關鍵在於缺少好的古代書畫作品。古代書畫行情之所以保持堅挺,是因為即使基金不買、行家不買,還有博物館接盤。這對市場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況且古代書畫的重要作品都是實實在在交割了,而近現代書畫往往到最後實際成交付款環節都出現了問題。
中國書畫市場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部分畫家的創作熱情,但真正的藝術是不會被市場左右的,書畫家安心創作,市場讓藝術機構來做,這樣藝術品市場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藝術家如果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創作,不會有太多的精品力作,那些能千古流芳的作品很少會受到市場的影響,都是藝術家有感而發後的心智果實,一個光會討好市場的畫家決不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觀點
當代藝術可以便宜賣嗎?
不能——
藝術國際主編吳鴻:“我們有什麼理由一廂情願地要求如此酷愛卡拉OK藝術的普羅大眾們像酷愛卡拉OK那樣來酷愛當代藝術呢?‘平價’這個道路在當代藝術裏根本就行不通。‘平價’之後的藝術品買賣只會引起更多的‘撿漏’式消費理念,既然富人都不能夠純粹地去消費藝術品,寄希望於大眾不以投資為目的去消費藝術作品,似乎並不是那麼靠譜。”
可以——
藝術評論家栗憲庭曾在《平價市場與文化建設》一文中提出現今的當代藝術為何要走平價化的道路:“連2006年創造了國際拍賣記錄的張曉剛,其作品在1990年代初,一幅畫也只有幾百美金或幾千元人民幣而已。”他建議藝術家以切實可行的價格定位。另外,他還提到,現在從事當代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太多了,在學術指向並不是特別明朗的狀態下,藝術品平價化,是可以給更多的藝術家提供生存空間,“別指望平價市場的每件作品都是偉大的作品,當然,任何市場的目標都是鼓勵和發掘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問題是,再偉大的畫廊和拍賣行甚至批評家,都不能保證不出現平庸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