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林風眠(1900-1991)《讀書仕女》1978年作 |
吳冠中(1919-2010)《獅子園》1988年作 |
楊佴旻 《晨》 2002 年作65x48cm 紙本設色 |
在《藝術與設計》雜誌和中國教育臺的記者採訪楊佴旻時,都提出了一個概念,即從林風眠開始,到吳冠中,再到楊佴旻,有一條頗為顯著的發展線索。換句話説,水墨畫革新的旗幟在林風眠、吳冠中那裏傳承下來,需要有更年輕的藝術家作為這面旗幟的接班人,以便將水墨畫革新的這一方向發揚光大。批評家李小山為楊佴旻所寫的文章《他的史詩》裏,也大致上提及水墨在今天的現狀,必須有如楊佴旻這樣新一代藝術家站出來,肩負起歷史責任,將林風眠開創、吳冠中繼承的水墨畫革新繼續下去,使其成為未來中國藝術的亮點之一。那麼,為何一些人會提出這樣的命題,這個命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大致上可以用以下的方面思考:
一、林風眠、吳冠中體系的形成
“林風眠(以及徐悲鴻)的實踐已經不是他個人藝術趣味的體現,而是標誌著一個繪畫體系的沒落,以及另一個繪畫體系的歷史性亮相。”
——摘自《他的史詩》李小山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起,以徐悲鴻、林風眠為首的革新派大力呼籲並親身實驗,將中國畫創新的旗幟樹立起來,取得眾所週知的豐碩成果。中國畫革新並非幾個藝術家的個人趣味和追求,它表徵著一種具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如何在新的時代裏與國際潮流保持同步,並將自身的創造力繼續延續和保持。徐悲鴻和林風眠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革新思路,但是,就中國畫對於繪畫性和表現性的接納程度來看,林風眠的實踐富有更廣泛的彈性和空間,也具有更多的前沿性和實驗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騰飛,中國的文化藝術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惟獨在中國畫(現在更多地稱之為水墨畫)領域的景況呈現出相反的趨勢。保守主義正在吞噬大多數畫家的創造熱情和理想。要麼原地踏步,要麼承接古人余唾,中國畫壇的主色調仍然相當單一和單調。即使上世紀九十年代動靜很大的實驗水墨也已偃旗息鼓,實驗水墨陣營那些曾經的主將紛紛向傳統的懷抱回歸,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水墨畫在今天的時代依然有它的生命力。林風眠的旗幟被吳冠中接過來,並在幾十年的創作中完成了另一種革新的圖式。吳冠中的圖式證明了林氏原則的有效延伸,即以西方繪畫的精粹融入水墨畫創作,形成了一種新的現代的水墨畫樣式。無論是“中西合璧”,或是“融入中西”都證明一點,當代文化(藝術)是國際性的和全局性,任何地域的和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若不安放在當代的國際平臺上,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就只能淪落到旅遊紀念品的水準。
二、林、吳體系的當代使命
“楊佴旻説:‘我知道,我的實踐是一種極常見的畫面樣式,一些處處皆是的畫面色彩,我的發現一點也不新鮮。’是的,在人類色彩輝煌燦爛的繪畫世界裏,他的筆墨——色彩繪畫是一種普通的樣式,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他是在宣紙上,是在保持筆墨寫意特性的基礎上,大膽運用色彩,他在革新中國傳統繪畫方面是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他在藝術上的成功,會對我們全面繼承和發揚中國畫的傳統有啟發性的意義。這也是楊佴旻創新繪畫的價值所在。”
——摘自《筆墨與色彩交融之美:楊佴旻繪畫創新之價值》邵大箴
楊佴旻的作品的圖式顯示出了與林風眠、吳冠中一脈相傳的典型特徵,即:一方面將中國畫的材料,宣紙、毛筆、顏料、墨的質地的功能發揮到極佳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給水墨畫的“當代性”觀念做了很好的註釋。但是對傳統筆墨即對勾、勒、染法的自由運用,卻是楊佴旻不同於林風眠、吳冠中彩墨畫的地方,林、吳的作品,整體上有中國文化精神,造型也頗有氣度,但線和造型手段採用西法較多。楊佴旻深知,借鑒和運用外來色彩技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一要“真實地表達現代中國的情景與生活”;二要保持中國畫以線為造型基礎的寫意精神與和諧的藝術境界。所以,他的作品一掃千百年來中國畫家奉行的“水墨為上”的信條,大膽地運用各種顏色,他在視覺方式上進行嘗試和革新,使其作品既具有水墨畫的靈秀、透明和飄逸,又富有色彩的豐富感和厚重感;既具有東方情調,又符合國際的共同性經驗。同時,“楊佴旻有很好的色彩修養,他側重於用調和色,少用鮮明的對比色,色調溫文爾雅,頗有東方藝術神韻。”
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曾撰文呼籲道:“水墨畫在世界藝壇上一枝獨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在繼續獨放異彩的同時,另一種融水墨與色彩為一體的新型中國畫的出現,不僅應該得到兼容,而且應該受到大力提倡與鼓勵,將其視作中國畫革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美學博士楊佴旻也曾在《二十世紀中日繪畫比較與批判》一文中對這一趨勢做了分析:“……林風眠正是在濃墨與重彩的交融中求得了和諧。雖然他所開創的這一條路還有待完善,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派系,但探索還在繼續,新水墨的影響正在日益崛起,目前在中國畫壇,水墨重彩畫風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創作方向,也定當形成氣候,成為未來中國畫的主流。”
事實證明,楊佴旻在創作上的豐收正是因為他承接了林風眠和吳冠中的旗幟。多年前,有批評家提出林風眠、吳冠中系統,認為林、吳已是一個比較獨特比較完整的系統現象。應該看到,這個系統是開放的和延續的,林、吳的旗幟也必將被後人接過去。楊佴旻正處於年富力強的時期,也是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林、吳的旗幟已經傳送到他手裏——正因為如此,我們滿懷信心等待林、吳、楊系統的完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