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水墨畫的當代內涵

——關於楊佴旻的藝術探求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9日 16:2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當代國際文化交流空間中,水墨畫的確面臨太多難題了。假如作為視覺藝術的組成部分,它難以在強度和力度方面與當代文化環境中涌現出來的形形色色的新藝術形式相比:因為傳統的水墨畫,太文學化。什麼氣韻、筆墨的醇厚,都不是視覺物質支撐體的直接內容,而是通過對墨分五色及書法用筆的功力所獲得的審美感受。假如純粹把水墨、宣紙及毛筆還原為物質及工具,那麼我們積澱在水墨畫知識系統裏的“傳統”又派不上用場,這不僅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的“凍結”,更是民族集體記憶及族類的自我肯定方式之一的丟失,由此造成我們心理上難以承受的失落。

       更為突出的難題是:在一個國際化的空間中,這兩個方面對他國人而言皆不存在。這造成的問題便完全不同於西方的藝術向我們傳遞的特徵,即沒有這種過多的屬於視覺藝術以為的“歷史問題”。也就是説,西方的視覺藝術的知識系統的自閉合系統密度大於中國的視覺藝術的自閉合系統。也就是説,不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僅僅擁有視覺藝術本身的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於視覺藝術之外的知識還更重要。

       這個問題任何一個視野開闊一點的藝術家都會感覺到。只要一張水墨畫和一張油畫甚至其他藝術形式並列挂在展廳裏,就會感到這個問題的尖銳性。楊佴旻當然感覺到水墨畫的視覺表達上的這種危機。

       楊佴旻的探索屬於那種“基礎派”,或者説“改良派”。所謂“改良派”是他認同既定的水墨畫的價值,是他深刻地領悟到其中與他的生命的內在深層的緊密聯絡,那種精神、那種神韻、那種畫面上洋溢著的生命的色彩與他的心跳、他的血液的流動水乳交融。不是因為它理智上要熱愛它,而是他的生命內容不能沒有他。但他又不是“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而是認識到,在當代語境下必須有當代內涵,必須有當代性的視覺敘述方式。這就是楊佴旻的藝術探求的基本思想。

       因此,楊佴旻的探索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也沒有那麼多的畫面界限。在一個文化空間融合的時代,這種思考的聚焦點無疑是正確的。楊佴旻重在視覺創造的成果,即他的畫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從畫面構成上説,他要強化中國水墨畫的諸如水性、墨性、韻律等等,至於線、以及書法用筆,楊佴旻基本上轉化為一種造型方式。這或許可以看成楊佴旻的“智慧的狡黠”,他有意以模倣印象派的視覺效果,去組成他的水墨畫。我想,他對此是頗有想法的。印象派的作品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是那種光的穿透力,把光與色的關係強化到最豐富而又奇幻的地步,把自然狀態的光與藝術家作為生命體的感知融合為一個整體,這是人類視覺藝術史從未到過的,把色彩與物象的可分性與生命的瞬間感知提高到新的高度。而楊佴旻借助於印象派的這個特點,突出的是水墨畫的水性和韻致。

       從構圖上,從對對象上的描繪上,楊佴旻的畫面基本上是畫靜物的表現方法。酒吧的某一角落的透視,庭院或花徑的某條幽靜,桌上的花瓶、花卉等等。而表現的方式不是光的顫動,也不是描繪物體的蓬勃的生命力。他知道,諸如此類均非水墨畫的專長。他表現的依然是水墨畫的韻致和意境。

       對此,該用什麼樣的價值指標去評價?

       就國內的批評家,有的把他的畫稱之為“彩墨畫”(瞿墨《楊佴旻彩墨畫解味》、郎紹君《舒適的安樂椅——讀楊佴旻的彩墨畫》)、有的稱之為“宣紙水彩畫”(劉驍純)。理由很顯然,他的畫筆墨不是中心要素。

       我承認,只要我們稱之為水墨畫抑或中國畫,那麼筆墨的性質具有核心的作用。對此,我提的質疑是:其一,水墨畫抑或中國畫是一個既定的有了確定的價值觀的概念,還是一個流動的不斷豐富的概念?其二,水墨畫抑或中國畫是一個以精神為核心還是以材料為中心的概念?對這些問題已有許多許多的論述,但不是抓住筆墨不放,就是把水墨畫或是中國畫還原成為“物質性的”既定物,諸如宣紙的特性、筆的特性、墨的特性。

       我認為,這可以兩條路線來解決。一條路線是把中國畫或水墨畫看成一個審美概念。在這個方面,只要它是擁有這種基因和文化品質,即應該是水墨畫。另一條路線是純粹從材料性質方面看待,也就是硬性地“切開”水墨畫的材質和精神性問題的聯絡。當然,這會引發更多的複雜理論問題。比如根本不用水墨畫的材料也可能畫出有水墨精神的作品,而反之完全用中國畫材質可能製作出的完全不是“中國畫”。不過,我認為,從這兩點來評價楊佴旻的藝術探索應該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一方面,從材料方面説,楊佴旻充分發揮了水墨材質的各個方面的特點,比如層染的效果所製造的空靈、質樸、平和,讓人回味的詩意般的流動的情緒是其他材料不可能達到的。

       另一方面,從精神角度説,這裡的確有諸多比較“洋”的成分,諸如莫奈和波納爾等人的繪畫樣式,但有的的確多出一些莫奈個波納爾等人畫面中所沒有的東西。

       我想,楊佴旻應該是基本實現了他的藝術努力,即在中國水墨藝術的基因中提煉和發掘那種具有經典性的審美特性,然後去去融結和統攝國際上其他的審美樣式,創造出擁有現代性的視覺閱讀特點的繪畫作品。

       當然,這兒還有一些課題有待進一步探討,諸如可不可能在這透明而又詩意般的境界裏提煉出更有視覺發散性的視覺語言?或者換一種説法:能不能把這個融結點提煉成為語言樣式而不是描寫樣式?

       這有待於楊佴旻的藝術實踐來回答。

 

       2001年3月
       作者:馬欽忠

熱詞:

  • 楊佴旻
  • 國畫家
  • 藝術家
  • 藝術
  • 搜索更多楊佴旻 國畫家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