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伊凡和妻子將他們收藏的通草畫視為珍寶 |
在距離倫敦兩小時火車路程之外的古城約克,火車站,一位鬚髮皆白、身穿淺色格子襯衫的老人向我們走來。這位82歲的伊凡 威廉斯先生是為廣州文博找回近代重要一頁的人物。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他在歐美不斷發掘、拓展對廣州通草畫的研究。憑藉他的慷慨捐贈,這一重要品類外銷畫在廣州本土失傳已久的遺憾方得以彌補。研究人員稱:“依照伊凡的研究成果,我們才清晰認識到,在200多年前廣州工藝生産和貿易的輝煌時期,小小通草畫是如何承載起了向西方介紹廣州、介紹中國風物的重任!”
露天市場偶遇通草畫
出了火車站,伊凡先生親自開車,帶我們前往他家。伊凡為我們介紹起了“通草畫”,這種由通脫木的雪白莖髓切削而成的小小通草紙上做的畫,顏色特別艷麗,而且富有立體感,畫的又是遙遠的中國風情,所以在一兩個世紀前的歐洲非常受歡迎,很多到過中國的人都將其作為“旅遊手信”帶回來。可是這種畫似乎專為外銷而作,故普通中國人反倒沒有多少認識。
伊凡的家是一所鄉村別墅,女主人桃樂西熱情地款待了我們,而她正是當年促成伊凡走上通草畫收藏研究道路的那個人。桃樂西説,上世紀70年代,有一次她去逛劍橋大學的露天市場,偶然發現一個攤販在售賣幾幅鑲著金色邊框的花卉蝴蝶畫,想到丈夫對各色藝術品的興趣,她用準備買大衣的錢買下了這些畫。這是伊凡夫婦與來自中國廣州的通草畫的第一次相遇。
原本對中國毫無認識的伊凡,對這些小小畫片産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他開始到處蒐羅,擴展自己的收藏,同時也希望了解更多關於通草畫的知識。伊凡開始走訪英國的文博機構。不過在那時這類畫作並不受重視,通草紙畫只能散見於各種藏品當中,連專門的館員也知之甚少。“我曾經去過英國三個以亞洲收藏見長的博物館,要求看看他們的通草畫,結果三個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我分別是七年、十年和十三年來第一個專門要求看這些畫的人!還有一個館員告訴我,他們有四五十張通草畫,可是經我查閱後,才發現他們其實有250張!”
“你們可以想象,當我在牛津大學博德利恩圖書館的借閱登記冊上,看到了廣州市文化局陳玉環女士1995年時調閱通草畫並複製幻燈片的記錄,該有多麼興奮!”説起這次的結緣,伊凡依然顯得非常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