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是紙上名錄還是鐫刻在人們心上的珍寶?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6日 14: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9日是我國“文化遺産日”,各地公佈了新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然而,進入名錄不等於安然無恙,它們瀕臨消亡的速度並未減緩。半個多世紀消亡了百餘個傳統地方戲劇種,木雕船模傳承人龍從發無奈納子為徒……這些文化遺産是被簡單記錄在紙上的名錄,還是鐫刻在人們的心上的珍寶?

       “非遺”不僅需要接班人也需要觀眾

       據文化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公佈了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命名了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建設了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並成功申報36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最近幾天,武漢舉辦了非遺名錄項目及曲藝專演等一系列活動。8日上午,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首場展覽吸引了500多名觀眾,同時也發現,觀看展覽的主要是中老年人,鮮見年輕人的身影。

       黃雯雯是一名高中生,對她來説,端午節就是吃粽子,但並不知道端午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東西離我日常生活太遠,我覺得沒有必要了解。”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一直被譽為“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他多次表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體系日趨完整,但瀕危和消亡的速度並未減緩。

       在採訪中,一些國家級項目的傳承人感慨地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薪火相傳,不僅需要接班人,更需要觀眾。

       傳承後繼乏人

       “物質文化遺産依託人本身而存在,以父傳子、師授徒等‘口口相傳’‘言傳身教’作為文化鏈延續”。武漢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王志武介紹説,非物質文化遺産這種文化延續非常脆弱,有時候一個非遺傳承人的辭世,便意味著一項傳統絕技在人世間從此消失,真可謂“人亡藝絕”。

       記者從武漢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部了解到,目前武漢市共有1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漢劇、楚劇、湖北評書、湖北大鼓和木雕船模等7項選定了國家級傳承人。這些“國寶級”傳承人裏,以93歲的漢劇大師陳伯華最年長,最年輕的楚劇傳承人張一平也已經64歲,7位傳承人的平均年齡為70多歲。  

       為了讓這些“老玩意”能傳承下去,大師們煞費苦心。木雕船模工藝大師龍從發帶過一些徒弟,但他們全部轉行,為尋找繼承人,他曾經求助媒體。老人迫切地表示:只要腦子靈光,肯吃苦,他都願意收其為徒。如今,龍從發不得不納子為徒。

       “我也急著要把漢劇推出去,但沒人學,怎麼辦?”漢劇國家級傳承人程彩萍激動地説。退休後,她將幾十年心血整理了近20張碟,還有更多都沒能保存下來。“我都跟年輕人説,要學隨時來家裏找我,但學的人都沒有,我教誰去呢?”

       王志武表示,從前,這些“非遺”文化藝術是百姓謀生的手段。如今,社會經濟發展,年輕人從事職業的選擇也日益多元化。

       一項普查顯示,我國764個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中,52.49%的品種因後繼乏人等原因而陷入瀕危狀態,近半個世紀以來,全國消亡了100個傳統地方戲劇種。更可惜的是,一些非遺項目還沒來得及整理和保護,便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任本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漢繡的唯一傳人,自2008年,通過地方政府和媒體的大力宣傳,千余名漢繡愛好者慕名而來,任本榮陸續接收了入室弟子6名,包括自己的女兒和侄女和鬆散型弟子近50名。但是他仍表示,知道漢繡了解漢繡的人太少了,很多技藝只能靠口傳心授,培養出一個弟子需要花很多功夫。

       列入名錄並非進了保險箱

       一些專家表示,導致非遺日漸消亡的原因有:城鎮化使很多非遺項目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遺傳承人員老化,缺乏年輕的繼承者;非遺傳承仍屬自發行為,保護力度有限;政府政績化和産業化使非遺成為彰顯政績和賺錢的工具,這對非遺傳承保護造成極大破壞。

       “任何一項不管什麼樣的文化被列入名錄都不可以高枕無憂”。武漢大學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説,國家的大力投入只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基本形態在某個區域內、某個個人身上可以傳承下去。從長遠來看,政府的一己之力難以維持一項非遺文化的永久流傳。

       王志武認為,任何一個非遺項目被列入名錄,並不等於進入保險箱。他希望,不僅僅在文化遺産日,全國各地應該常年分時間段舉行相關活動,普及關於各項手工技藝的知識,吸引更多年輕人拿下“接力棒”。

       據悉,繼我國去年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以來,武漢市相關部門正在草擬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法律,預計這項法律最快今年內可出臺。湖北也開始嘗試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生産性保護,希望能夠真正走出一條非遺保護的特色之路。

熱詞:

  • 非遺
  • 文化遺産日
  • 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