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民間瑰寶遭遇時代挑戰 地坑院營造技藝瀕失傳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15:2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河南地坑院

       日前,微博上一則關於河南陜縣地坑院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的消息引發網友圍觀。根據記者的調查,河南陜縣絕大部分地坑院已經無人居住,正遭到廢棄和自然損壞,有些甚至已經成為廢墟,地坑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瓦房和兩層樓房取代。

       而隨著建築實體的消失,地坑院營造技藝也瀕臨失傳。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由於缺少實踐載體,掌握地坑院營造技藝的人目前大部分都無用武之地,傳承鏈條在實踐載體上出現斷裂。這是地坑院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的最主要原因。”

       “地下四合院” 構造特殊、魅力無窮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河南陜縣東凡垣、西張村垣和張汴垣三大垣區上,有著100多個這樣的地下村落,村民們在平地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後再在坑的四壁鑿挖窯洞居住,這在當地被稱為地坑院。

       地坑院又稱天井窯院,由原始人類的穴居發展而來。它在全國是獨有的建築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觀。它們主要分佈在豫西、隴東、晉南和陜北等地,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地方尚未發現類似的民居。而河南省陜縣的地坑院群落集中成片,存量較多。

       據記者了解,地坑院是古老的生土建築,屬減法營造的負建築形態,它的營造技藝比較複雜。首先是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後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窯洞。其中,主窯對面的角窯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大都是曲尺形。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被稱作“哨門”。

       地坑院與地面的四週砌一圈青磚青瓦檐,用於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至50厘米的攔馬墻,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週同樣也有這樣的攔馬墻,這些矮墻既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又可以保障地面勞作活動和兒童的安全。

       人住在坑裏,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至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滲進坑內的雨水。地坑院裏通往地面的門洞內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轆轤用於解決人畜吃水問題。地坑院內各個窯洞按功能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窯洞還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冬暖夏涼,特別是地坑院建造簡單價廉。對於昔日貧窮的山民來説,這樣的建築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據記者了解,地坑院營造技藝包括完整的設計規制、設計模數和工藝口訣,絕大部分和現代建築理念相吻合。如依據“廟正院不正”原則,地坑院方位要稍偏;為體現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訣是:地勢上高下低,天井上寬下窄,主窯為“九五窯”(主窯高九尺五寸,寬九尺),其他為“八五窯”(高八尺五寸,寬八尺);為解決通風采光,窯洞要前高後低、前寬後窄,安裝要“撲門仰窗”;建築地坑院使用的土工尺子,長五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過其數值和尺度控制,保證各建築部位與人體活動需要的空間協調平衡等等。

       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樣式,建造涉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當。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窯洞類居住環境中獨具特色,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