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專家:保護非遺 關注一線傳承人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5日 16:4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杭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一輩的非遺大師走一個少一個,年輕一代的能接班的卻不多!

       “杭州的頂尖非遺技藝很多,像王文英的機繡,稱得上世界第一,但也面臨著傳承人的問題。”杭州市“非遺”專家楊光宇説。昨天,就如何“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三位 “非遺”專家。

       杭州市非遺中心專家庫成員楊光宇:

       傳承人漸少關鍵還是待遇問題

       保護非遺傳統工藝,最關鍵的還是要保護真正在第一線的傳承人。“杭州的非遺項目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但在保護上還有很多工作亟待開展。比如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像杭扇王星記中的當家産品‘三星牌’黑紙扇,現在沒人能做了;張小泉剪刀中的嵌鋼工藝,如今還有誰會做?”説到當今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現狀,老先生語氣裏透著遺憾和憂慮。

       “現在學非遺傳統工藝的越來越少,説到底還是個待遇問題,非遺的社會經濟效益不好,生存很困難,可以説是舉步維艱的。一線的技藝人,非常辛苦,工資卻不高。他們的工作環境也很簡陋,像利民服裝廠房是租來的,廠房又小又偏僻。這些都需要政府在經濟上給予支持。”楊光宇表示,待遇問題是年輕人就業遠離非遺項目的原因。

       傾心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的楊光宇,還是“杭州市非遺評審專家”,有許多申報“非遺”的項目從他手中通過。“杭州西湖申遺成功了,大家都知道。但相關的一些傳統遺産還未申報,正在消逝。比如西湖竹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風靡杭州,中外領導人來杭州,都喜歡用。”楊光宇回憶説,曾經位於文三路上的西湖竹具廠,還是周恩來總理點名成立的。 “一些未申報的傳統手工藝,更無法有力保護了,再不申報,就要被韓國人搶去了。”

       杭州市非遺中心專家庫成員顧希佳:

       民間傳統藝術也有春天

       現在一些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杭州評彈,會唱的老一輩大師已經寥寥無幾,而傳承人幾乎沒有了。他們的徒弟或者後代也許學過評彈,但現在基本都改行了。因為沒有市場也就沒有飯碗,而相比較,現在當主持人多吃香啊。不過,年輕人做功利的選擇其實也無可厚非。雖説民間的一些藝術形式在漸漸消逝,但也有復活的例子,比如崑曲近年來不是在大放異彩嗎?

       浙江省旅遊科學研究所仲向平研究員:

       老房子是非遺文化最好載體

       “非遺”文化是一道流動的風景,而老房子是非遺文化最好的載體了。如果“非遺”是根和魂,那麼老房子一定是非遺生存和發展最好的土壤和軀殼。杭州已經有這樣的“絕配”例子——河坊街的潘永泰棉花店。目前非遺項目能和老房子結合的不多,建議能在運河邊、西湖邊拿出一些歷史悠久的老房子,讓杭州的一些“非遺”項目進駐,這樣既能讓“屋”盡其用,也有利於非遺文化的傳播。

       “大手”牽“小手”,傳承非遺文化。前兩天剛過立夏,杭州有吃“蠶豆燒烏糯米飯”的風俗,據説很多地方的蠶豆都賣斷了貨。杭州的很多好的風俗傳統正在被國外的文化所衝擊,許多孩子忘了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卻特別崇尚外國人的情人節、聖誕節等,認為過洋節才是緊跟潮流。在這方面,各個社區的老人們應該給年輕人帶個頭,把杭州人的風俗傳統很好地傳承下去。

熱詞:

  • 非遺
  • 保護
  • 傳承人
  • 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