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5月24日,在武漢24日舉行的首屆全國藝術品市場法制宣傳周啟動儀式上,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透露,20年中,通過拍賣業回流的中華文物已超過10萬件,其中不乏重要的國寶級文物被國內重要博物館收藏,拍賣已成為百年來遺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國內的重要途徑。
張延華介紹,自1992年“北京國際文物拍賣會”敲響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一槌”以來,20年中,拍賣行業與文物藝術品市場相伴發展,已經從最初“從無到有”的萌芽階段,走過“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階段,現正步入“從弱到強”的規範發展階段。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數量從最初的幾家發展到目前的322家,市場規模從第一場拍賣會時的幾百萬元一路發展到2011年年成交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張延華説,拍賣業將行業發展融入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歷史使命中,在促進海外文物回流、支持國家文博事業上,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自1992年以來,新興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帶來了國寶回歸的新機遇,據不完全統計,20年間,通過拍賣業回流文物已達10多萬件,其中僅現藏于故宮、國博、首博、上博等地的經拍賣行業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就有30多件。拍賣已成為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徑,也為博物館開闢了一條全新的收藏渠道。
張延華表示,中國拍賣行業積極參與藝術品市場知識普及和法制宣傳工作,將以“從拍賣感受藝術”為宣傳主題,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第二屆全國拍賣諮詢服務周”,持續向社會公眾介紹藝術品拍賣的基本知識,引導社會公眾感受拍賣帶來的豐富藝術、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