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馬書林:一位中國畫家的藝術實踐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8日 12: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藝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馬書林

       馬書林 教授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委、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一九五六年生於瀋陽。一九八二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歷任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副主任、副院長兼附中校長,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美術展覽並獲獎,出版畫集《筆墨本無界——馬書林畫集》《書林畫戲》《中國畫名家經典——馬書林》,攝影集《西藏遊蹤》等。

過五關 123cm123cm

       筆者:中國畫特別強調畫如其人,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很突出的特徵。您怎樣理解藝術家的修養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馬書林:畫是一個畫家綜合修養的體現,修養是需要我們不斷積累和提高的,有句話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集眾家之典,成一家之言”,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的修為是來自多方面,他的學習積累、生活閱歷和刻苦奮鬥的經歷決定著他的成就,藝術家更是如此。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經歷也是較豐富的,我下過鄉當過知青,在農村摸爬滾打三年半,所有的農活都幹過;當過青年點的點長、大隊現金、電影放映員、公社知青宣傳幹事;在參加省裏青年美術創作班時認識了魯美王義勝老師,並開始跟他學習工筆畫。1977年恢復高考,我考完等待發榜時還在青年點,又被推薦回城到瀋陽鋼管廠當了幾個月工人。在魯美讀的是工藝係,其間對各種花卉有較多的接觸和研究,同時一直還在跟中國畫係工筆畫教授王義勝老師學習工筆畫。大學畢業後留在教育係任教,開始教授素描、色彩等基礎課,後來教工藝設計,又到中央工藝美院張仃工作室進修學習一年,回來後講授裝飾繪畫課,指導每年的畢業班設計及製作。接觸了各種裝飾繪畫材料,對麻、皮、布、理石、鍛銅、鑄銅、漆畫、陶瓷、馬賽克等材料及製作工藝有深入了解和使用。在理論上對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知識也有所研究。上世紀90年代初即被破格提拔副教授並調任中國畫係任副主任,在中國畫係教授臨摹各種壁畫,對永樂宮、法海寺、敦煌壁畫等有了更深入系統的認識和了解。90年代中期又去籌建魯美附中,任附中校長。其間主要對美術基礎階段的教育有所研究和探討。1999年晉陞為中國畫教授、碩士生導師。之後任魯美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時分管科研創作,就更需要綜合全面的藝術修養。2004年調到中國美術館,在中國美術館這個國際大舞臺上,分管美術館的業務工作,接觸到國內外一流的藝術家並和他們對話。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畫、讀畫、談畫,研究各類美術作品,接觸高層次的人多了,眼界和心胸都更開闊了,對我自身修養是極大的提高。我的體會是雖然很忙很累,缺少大把的時間痛快淋漓地盡興作畫,但自己的畫還是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畢竟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當今中國美術領域的精英人才和精品力作。但我一直認為無論吸收到多少優秀精華,對於藝術創作來説最終是要形成一家之言。落實在藝術實踐上,就是要有自己的藝術面貌,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形象、藝術語言。

       筆者:您早期從事工筆繪畫創作,現在主要著力於寫意繪畫,由工筆畫轉為寫意畫有什麼原因嗎?是不是因為從事管理工作以後沒有大段時間畫工筆畫了才改畫寫意畫呢?

       馬書林:這經過了一個漫長的轉變過程,這其中的因素很多,隨著我的學習積累,知識面的不斷拓寬,藝術修養的逐漸提高,生活閱歷不斷豐富,使我從單一的喜愛工筆花鳥畫到工筆人物畫,再到裝飾繪畫以及進行各種材料的裝飾壁畫創作等等,對畫種畫域的不斷拓寬,自己覺得工筆繪畫的方式已滿足不了我要表現的內心對客觀物象的感受,似乎在大寫意的繪畫形態上才能找到與自己心靈物象更貼近一些的繪畫語言。當然管理工作也不允許我拿出幾個月到一兩年的整塊時間來從事工筆畫創作,這也是原因之一。

霧雨荷 120cm122cm

       筆者:剛才您説到曾在張仃先生的工作室進修過,師從張仃先生這段經歷對您的藝術創作有什麼影響?

       馬書林:1986年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到中央工藝美院進修學習一年,是到裝飾繪畫係張仃先生的工作室插班學習。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由袁運甫先生、杜大愷先生主持,所以應該説我不僅是張仃先生的學生,同時也是袁運甫先生、杜大愷先生的親授弟子。在那一段時間裏曾跟隨這些先生學習到很多裝飾繪畫方面的知識,因為當時先生們剛剛完成北京機場壁畫不久。中央工藝美院的裝飾繪畫在全國處於領軍地位,雖然學習時間不長,但眼界開闊了,接觸到了當時一流的裝飾繪畫。在學習期間還跟隨工作室10多名學生一起去山東淄博陶瓷廠燒制陶瓷裝飾盤,記得當時我雖然是插班進修,但我是班裏最用功的學生之一,自己手繪燒制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裝飾挂盤,回來後還在魯美舉辦過展覽。從中央工藝美院學習回來就為瀋陽一些酒店設計過多幅大型大理石陰刻、唐三彩、鍛銅、馬賽克等各種材料的壁畫。

       筆者:這些年您的戲曲人物畫創作引人注目,在畫中您不僅刻畫人物,更是嘗試用筆墨來表現出另一種韻味的唱、念、做、打,普通觀眾欣賞您筆下的戲曲人物自然有一種文化上的親近感。您自己在創作上有怎樣的體會?

       馬書林:藝術欣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説的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就像我的畫是我對寫意繪畫藝術的理解,繪畫無外乎是對真、善、美的表達,無外乎是精神世界的傳達與再現,無外乎是繼承創造時代面貌,無外乎是充分表現自己對當今時代的理解和認知。作為一個畫家首先要真正喜愛繪畫藝術,要深刻理解繪畫語言的意義,要有鮮明的個性,真誠的心靈,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探索創新精神。我們要以一種文化責任心去繼承弘揚中國文化精神,但我們也必須勇於使中國畫嚴密的自我獨立體系得到發展,不能使它形成自我封閉的排他狀態,一定要讓筆墨與時代同步。我在作畫時意象與抽象、寫意與表現、潑墨與潑彩的塊面由於線條是互補交匯而交融的,水墨秩序也是根據畫面的需要,有時黑白倒置時空倒錯,于比例失調色墨無序中尋找平衡,常常是把前一作畫階段中的荒謬變為自圓其説的合理。主要強調物象與心靈情感的天然融合,最重要的是強化精神。藝術與技術,我更看重藝術層面,我始終癡迷精神和情感狀態的自然流露。但至於我表達得如何,我總覺得還有欠缺,總是不滿足,總覺得表達得還不到位,但我卻很自信,我的畫已經有了自己的藝術特徵與面貌,這是幾十年京劇人物畫創作歷程自然而然形成的,我想這也是需要我堅守的。

       畫京劇這麼多年,由開始僅僅局限在京劇扮相表象的好看到逐漸對京劇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的理解,以及對劇情、歷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覺得對所描繪的人物理解越深,對人物性格精神狀態才會表現得越充分。比如説我常常喜愛畫關羽這個歷史人物,那麼對關羽這個人物就要去深入了解,對關羽文化、關羽文化現象有所思考,在《三國演義》中對關羽有這樣的描述“身高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持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威風凜凜,相貌堂堂”。這外形上的描述雖然已經是很具體、很形象、很生動了,但僅憑外形描述去畫是很不夠的。比如説對於關羽丹鳳眼一睜可能就要開殺戒,就更顯出威武。在關羽身上體現著忠、義、信、智、仁、勇。這種精神中蘊涵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併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魄,所以流傳至今為世人敬仰。關羽做人做事有始有終,恩怨分明,挂印封金,立場明辨,拒絕美女之誘惑,故而被奉為財神、武神,一身正氣,神勇無敵。在民間儺戲中被奉為壇神和戲神。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十天前要齋戒獨宿。對京劇劇情、角色的透徹理解,對作畫的意象發揮寫意性的揮灑是十分有益的。

向天歌 90cmx180cm

       筆者:您畫中題款常常不拘一格,書法也很特別,氣息在草、隸之間,與整幅畫一氣貫通。書法方面您的興趣點在哪些地方?

       馬書林:我練習書法時曾寫過漢唐許多名家的書法,主要對漢隸、唐隸等很感興趣,但我認為字與畫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的面貌。讀我的畫會發現,我的京劇題材的畫中,有時題寫的文字較多,或是歷史故事敘述或是偶發感想,或是劇中角色的唱詞,我始終認為題款或跋必須是畫面整體結構構圖中所需要的一部分,而文字與畫面必須要構成有機的和諧關係,無論題寫幾段文字都是如此。我經常會看到有的國畫作品畫不錯,字也不錯,而二者放在一起,字是字,畫是畫,毫無關聯。一幅好的作品它的文字與畫應是一個共融體,字與畫氣韻必須統一,在書法上強調大小也好,強調疏密也好,但字與畫中所共同構成的形式美要素是非常重要的。有時當畫完還沒有寫文字時,畫是不完整的,而當佔有一定面積的文字書寫上去之後,才有構圖的更完整性,這才是畫對文字的需要。正如林木先生在一篇評論我的京劇人物畫文章中所説,在書法上“馬書林先生考慮更多的仍然是結構,是這些大段大段的題款──儘管有文字解讀作用──在畫面結構安排中的作用。這些題款,有時是一段,有時是兩段,甚至有三段者,而且各段自守一處位置,此呼彼應,這已屬罕見之舉。而各段之書寫,又呈或方或長或異形之排列陣形,更有一段之中,字體大小相差懸殊之別,同時,題款有列在畫面空白之處者,更有書至繁密重墨濃墨之處而難以卒讀者。題款上如此這般的處理,亦是馬書林先生之首創。其題款之欣賞,亦如其戲曲人物一樣,不可拘泥執著于其本身,而當視其在畫面結構中的整體功用。從題款之處理,我們可以再次發現馬書林戲曲人物之旨與其同行的確大異其趣。”我認為林木先生非常理解我的作品,理論家給予的準確評價也使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筆者:至今您仍未介入拍賣市場?為什麼?

       馬書林:當今藝術市場是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回避不了的現實問題,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不該被市場左右,不應以市場需求為指揮棒,市場需要什麼就畫什麼,應始終保持沉靜的心態去作畫,應該是先有藝術作品,然後才是市場對你這個藝術家作品的認可。藝術家作畫的過程當中不能滲入其他的雜念,這樣的繪畫作品才能夠更純粹,才能真正充分地體現藝術家的心靈情感。現在畫廊越來越多,拍賣行越來越多,這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狀況,也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發展的。市場認可不是壞事,但不被認可,也並非是壞事。作畫心態應該由自己來把握,只要有自己的藝術理想就應該毫無顧忌地去堅持。不能讓經濟價值成為品評畫家藝術成就的標準,而應該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畫家的存在。就我個人來説,我非常不希望被市場左右我的創作心態。還是那句話,繪畫的過程中心靈的凈化對作畫很重要。金錢不該刻意去追求,平靜的作畫心態,充滿激情的揮寫狀態才有可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熱詞:

  • 馬書林
  • 中國
  • 畫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