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2000余件湖北非遺藏身斗室 堆放漢繡開始腐爛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16:3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湖北省群藝館就蝸居於武昌丁字橋

       武昌丁字橋,一座只有30平方米的“非遺寶庫”,低調藏身於湖北省群藝館5樓的小辦公室,裏面堆積了2000余件代表湖北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珍品,它們曾經飲譽海外,然而如今,卻不得不面臨“蝸居”的命運。館舍面積狹小,專業設施匱乏,已經成為這批非遺珍品的現實之痛。

       心疼!被堆放的漢繡已開始腐爛

       走進湖北省群藝館主樓五樓的一間小倉庫,記者看花了眼。30平方米的房間裏,大至明末清初的戲曲木雕櫃,小至精美的紅安繡花鞋墊、土家西蘭卡普,將狹小的空間內擠得滿滿噹噹。

       據了解,這2000余件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對外展出過的僅200件,多數還“養在深閨人未識”。它們曾經讓荊楚文化揚名海外,然而如今卻遭遇“被堆放”的命運。每念及此,省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朱林飛都會長嘆一聲:“心疼啊!”

       朱林飛告訴記者,倉庫中的鐵櫃還是兩年前購置的,其中許多布藝品沒有條件攤開擺放,只能像衣服一樣一摞摞疊放在一起,有些漢繡已經開始腐爛。

       最基本的空間要求尚且不能滿足,藏品需要恒溫、乾燥的保存條件更是無法實現。“現在考慮放在五樓,是為了避免底層的潮濕和6樓的日曬。”朱林飛這樣説。

       對策?省群藝館醞釀“突圍”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和非遺藏品一樣遭遇“蝸居”尷尬的,還有其所在地——湖北省群眾藝術館。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搬遷至此,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就沒再“挪窩”。承擔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文學、理論研究、戲劇、曲藝等藝術門類的創作指導,群文活動組織培訓,非遺的挖掘、整理、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等功能的省群藝館,面積只有3850平方米。遇到大型活動需要使用禮堂,省群藝館就要向田漢大劇院、京韻大舞臺等申請“救援”。

       “省級三級館的基本標準是4500平方米,我們連三級都評不上,是座‘無級’群藝館。”館長黃念清無奈地説。

       湖北省老年藝術大學校長王桂枝介紹,原本開設的26個班已經削減到15個,但30平方米小教室還是無法容納眾多學員。朱文博老師則目睹了少兒培訓班從百花齊放到只剩舞蹈“一枝獨秀”的過程,這一切均因受面積之限。

       湖北省群藝館如何能走出尷尬境地?記者近日從全省文化館工作會議上獲悉,湖北省群藝館新館籌建已形成初步意向,有望在5年內建成中部領先的群眾文化藝術館,場館面積將由現在的3000多平方米擴展至50000平方米。

熱詞:

  • 非遺
  • 漢繡
  • 蝸居
  • 非物質文化遺産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