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121個“非遺”項目攪熱民間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16:4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甘肅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是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文化項目,自“十六大”提出“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産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後,榆中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按照“長遠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全面啟動了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和逐級申報工作,進展順利,成果喜人。

       從北山的窯洞、罐罐茶到馬啣山的原生態秧歌,從宛川河流域的七月官神到青城的道臺獅子……近年來,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榆中縣通過挖掘保護和收集整理,該縣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已達100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14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7個。

       近年來,榆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深入全縣20多個鄉鎮,行程1萬多公里,走訪調查民間藝人3萬餘人次,收集民間故事、神話傳説120多個,諺語、方言、笑話2000多條,山歌800多首,調查收集婚、喪、嫁、娶等民間習俗20多種(類),北山水窖製作技藝、李氏皮挽具製作技藝、南山紙扎、民間彩繪等20多種,撰寫調查報告10萬字,拍攝錄像資料近500分鐘,製作VCD光碟12盤,拍攝古建築、古墓碑、牌坊等民俗照片1000余幀,繪製了“榆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資源保護示意圖”和“榆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資源一覽”,榆中縣青城的“青城小調”、“隍爺出巡”、“道臺獅子”已成為了青城古鎮民俗旅遊的重要內容,同時,“七月官神”等民間藝術經典旅遊和“蘭州水煙手工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基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經濟價值。

       “非遺和旅遊的結合將會成為榆中縣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增長點。”榆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業人士彭巨彥向記者透露,目前榆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提出了加大保護和發展意見:

       一是在苑川河流域,積澱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古代建築,具有探尋厚重歷史文化的先決條件,有西秦國度勇士城——金崖關聖殿——邴家灣周氏家祠——黃家莊肅王墓—黃河桑園峽——苑川河流域的古建築歇馬殿及民俗風情,來紫堡等地的“七月官神”、金崖鎮的“蘭州水煙製作技藝”及水煙老作坊、夏官營鎮的“老碗會”、甘草店鎮的“馬社火”、高崖鎮的“亂劈柴鼓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資源,進行系統開發,保護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榆中北部山區厚重的民俗文化內涵,以窯洞、罐罐茶等民俗事項為載體,體驗黃土文化的淳樸。經北山抵達青城,在參觀青城古民居的同時,還可欣賞到獨具特色的青城小調、道臺獅子、青城民俗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目前,青城鎮已經整理、推出了部分市級公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服務於當地的旅遊市場。

       三是以馬啣山為主體的興隆山,是甘肅著名的旅遊勝地,除了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旅遊資源,分佈在馬啣山系的“馬啣山原生態秧歌”、“馬啣山韃靼鼓舞”、“興隆山六月六山會”、“馬啣山傳説故事”以及官灘溝景區周邊的和平鎮“太符燈舞”、“和平牡丹培植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都可以提升為新的可持續開發的文化旅遊資源。

 

熱詞:

  • 非遺
  • 民間文化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