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月15日,河北省遷安市趙店子鎮馬古寺村郭寶(右)、陳海雲(左)在演示皮影。2000年起,郭寶夫婦倆人開始探求鑽研皮影雕刻技藝,發掘整理了幾千種皮影造型,並成立了皮影傳承工作室。冀東地區皮影已流傳了上千年,已被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
葡萄常、面人彭、內畫劉及景泰藍工藝傳承人黃小群等大師非遺項目20余種260余件藝術作品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藝品博覽會上展出。 |
2012年2月1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閉幕。此次展覽不僅規模大、規格高,而且主題鮮明,引發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的關注。2006年,國家公佈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非遺”一詞開始為人所知。“生産性保護”是有關部門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受實踐啟發提出的獨特保護理念,幾年來,全國已設立了多個生産性保護基地。但是,如何在保護工藝和開拓市場之間求得平衡,仍然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手工藝生産如何傳承
生産性保護關注的結果是有沒有提升傳承能力,而不是取得市場效益。“品牌”是非遺企業生死攸關的話題。
説到生産性保護,文化部非遺司再三強調非遺生産性保護和文化創意産業的生産經營模式不是一回事。生産性保護關注的結果是有沒有提升傳承能力,而不是取得市場效益。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美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將之歸結為3個前提:材料原真、用傳統技藝製作、手工加工。在她看來,這3個前提不僅是非遺的文化價值所在,也是非遺的市場價值所在。如果用得好,可以開拓出高端市場,擁有獨特的競爭力;用得不好,則可能會被機械生産擠垮,徹底失去傳承機會。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葉啟桐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但他也承認,現實中機械生産對手工藝生産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相較于其他的非遺項目,茶葉産業化程度比較高。”葉啟桐説,“手工制茶投入太大,回報不足,很難留住人。”在他看來,最理想的方法是機械製作與手工製作同時存在,手工製作走高檔藝術品路線,機械製作的茶葉作為一般商品銷售。
葉啟桐的想法也是多數非遺傳承人共同的心聲。但現實情況是,由於品牌沒有樹立起來,各種打著非遺旗號的批量生産産品擠佔了市場。唐卡是一個典型例子。眼下市場上有很多印刷品唐卡,相較于手工製作,自然更容易提高效益,但説到底,商家掙的不是印刷畫片的錢,而是“唐卡”的文化價值在市場的變現。如果不加區分地一概冠以“唐卡”的名目,這種掠奪性的價值轉化方式會把消費者的熱情很快消耗掉,唐卡藝術品的整個市場都會被動搖。由於手工製作難以在市場上收回成本,多數非遺企業都是苦苦支撐。
説到底,“品牌”是非遺企業生死攸關的話題。金漆鑲嵌技藝傳承人柏德元告訴記者,為了推廣自家的品牌,除了提高工藝水準,他們還做了很多超出一個企業範圍的工作。“拿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來説,我們有計劃地生産研發歷朝歷代漆藝精品,已舉辦了兩屆展覽。”柏德元説,展覽得到了專家和客戶的好評,也擴大了市場。但對於企業來説,目前還沒有能力做更大範圍的工作,只能力所能及地盡最大努力推廣。葉啟桐也在做著自己的努力,他在自家的産品中推廣“手工藝製作”這個概念。